131六六回上虚实难辨初见龄官(2 / 2)
宝玉听戏爱文厌武,可对于对戏曲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来说,那些优美的文戏唱段总是“咿咿呀呀”的不知所云,没有戏曲鉴赏底蕴积累的人很难听得明白,而武戏的热闹却是雅俗共赏的,对秦雪来说刚刚好。
秦雪看得是目不转睛、兴致盎然。
贾府买来这些小戏子们虽然都还是小孩子,但平时训练有素,动作一板一眼、干净利落,煞是好看。
台上每一次的跳跃和翻身都让秦雪忍不住攥拳紧张。
尤其是看那些小演员从那样高的台子上毫不犹豫地一翻身跳下来,真让人捏一把汗,心里暗暗地叫了无数声“好”。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是电视机中的录制节目无可比拟的了。
众人听一回戏、敬一回茶酒、吃一回点心、又说一回话。
一时薛姨妈道:“听说前日宫里开‘百叟宴’,好热闹场面,参宴的人回来,谁不称颂万岁贤明仁德、体恤百姓。我再细问,原来这宫宴是咱们贤德妃娘娘协理的,真好能干。”
王夫人含笑点头道:“圣上爱重娘娘,是娘娘的福气。”
邢夫人观其颜色,笑问道:“这是好事,怎么瞧着太太不大喜欢呢?”
王夫人忙道:“岂敢。只是我心里想着,娘娘到底年轻,担此重责,自然劳心劳力、不肯有一丝疏忽,只怕多有劳累,着实让人心忧。”
邢夫人挑挑眉,仍旧喝她的茶。
薛姨妈感慨道:“听外头的人说,这次宫宴办得极好,是极盛大、极热闹的,这也有娘娘的功劳。想来,万岁对娘娘自然也是满意的,有了圣上的关照,娘娘自然是不错的,姐姐也要宽宽心。”
湘云在旁听了,好奇问道:“宝姐姐,姨太太方才说的这个‘百叟宴’,那是什么?”
宝钗便耐心替她解释道:“杜工部曾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人寿逾六旬已经难得,但本朝海晏河清、民间富庶升平,‘古稀老人’并不罕见。自圣祖皇帝那一代起,万岁爷要与民同乐,又要显示‘养老尊贤’,便在万寿节时,将普天下有德行的六旬老人召进宫来、共宴同饮,因为赴宴的老者足有千人之多,从此便有美称,叫做‘千叟宴’。想来这‘百叟宴’,自然也是这一类的宴会了。只是……当朝万岁治下,比圣祖皇帝那时又加兴旺阜盛不知几何了,只不知为何人数反少了许多。”
湘云及迎春姊妹等听得入神,都暗自思忖其中原因。
黛玉叹道:“这也有个缘故。众老虽蒙天恩,得享宫中赴宴之尊荣,然则自各省奔波辗转到京,到底辛苦,又兼精神激动紧张、饮食不惯,至筵毕返家后,倒多有害病的、十分辛苦。圣祖爷知晓后,大为痛惜,从此便下旨,只让各府各县统计高龄老者之姓名籍贯、厚养恩待,另自古稀之年起,逢整年寿算者多加恩赏,而此劳动奔波之筵则不肯再办。今朝重开此宴,想必圣上也有此考虑,必也早有应对之策,减其规模、得其意思,也是拳拳爱民之心了。”
秦雪听得暗暗点头。
啧啧啧,瞧瞧咱们黛玉,真正是关心时事、晓得疾苦的大家闺秀。
不过,宝钗和黛玉方才所讲大致是不错的,却不晓得底细,圣祖爷从前所召老者,并非是自‘普天下’而来,实则是首选京中贵胄达官之中的年老者,其次是归乡告老的官员,真正的平头老百姓则不多。
可闺秀总是不好议论朝野国事的,便是赞誉也不成。
王夫人便道:“宝玉,快替你姐姐斟酒。今天是你姐姐的好日子,你在这里,一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