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2纷争(1 / 2)

加入书签

大昭境内。

朝廷屡发禁令,严禁粮米出境,然于外粮入内,则持欢迎、鼓励之态。

且,地方官于粮荒之际,多积极招徕外地粮入其境。

白栖枝深谙此道。

所以,她组建商队出海,并不是要去购买外粮,而是去找帮手。

所需书信她早已拟好,眼下最要紧的,是何人敢出海送达?

毕竟林家上下谁也没有忘记,林听澜就是在海域失踪的,倘若让他们出海,那是比登天还难。

倘若世上真有分身之术,白栖枝宁愿自己随行出海,哪怕是死她也认了。

可不行。

林家总共就三人,折二留一一还是个不良于行的病秧子。

白栖枝光是想想就能料到林家轰然倒塌的模样。

可眼下,衿州如此,且不说淮安,恐怕就连衿州四处各地也颇有余动。

从古至今,这世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粮!

有粮才能保命!

纵观古今,哪个王朝不是先有饥荒,而后暴乱,进而灭……

后面的事白栖枝早已不敢想。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去寻一些肯载船出海的伙计。

不仅如此,还要官府的文书。

商贾低贱,恐怕只是如此说明,官府也未必会放行。

白栖枝凝眉闭目,修剪干净圆润的指甲结连在桌上敲了三下。

有了。

……

淮安粮价飞涨,此事对那些盘踞在淮安的富商巨贾来说自然不足为惧。

可对于那些在淮安讨生活的贩夫走卒和平民百姓,这世道真是把人往死里逼啊。

此时此刻,面对天价粮食他们恨的不是天灾、不是人祸,而是白栖枝!

倘若她不那般肆意购粮,那些商贾也不会也不会嗅到如此商机,更不会将所有米面粮油尽数垄断。

转眼间,粮价就翻了好几个番,商贾们大发国难财,淮安百姓无不怨声载道,甚至有人还聚众将林府围了个水泄不通,想要朝白栖枝讨个说法。

然而在他们脚前,白栖枝就早已出府。

宋府内。

白栖枝说是被“请进来”,可面对宋鸿晖,她也只能跪在地上低声下气地祈求那人帮一帮自己、帮一帮淮安的百姓。

跪在宋府的书房里,膝盖抵着冰冷的青砖,脊背却挺得笔直。

宋鸿晖站在她面前,眉头紧锁,目光深沉。

他对白栖枝的感情十分复杂。

一来,他敬佩其父白纪风的风骨品性,也知如今朝廷孔党爪牙遍布,其父却宁死不肯同流合污,处处为百姓着想??哪怕他只是个书画院翰林,除却书画之事,能做到事情微乎其微。

可光凭这两点,宋鸿晖就觉得白纪风是个有骨气有血性的汉子!

可就是这样的人,却被孔怀山秘密下令血洗满门,唯余此一孤女孑然于世,实是惹人怜爱。

可宋鸿晖并不会因此真的帮她分毫。

正如方才所说,孔怀山党羽遍布朝廷,只怕白栖枝的身份早已暴露在他们眼下,虽然不知他们为何时至今日还未对其下手,可谁都心知肚明,这孩子,沾上就是个死字!

谁不知道,林听澜那事,明着说是出海遇盗遭难,实则是因为他与白栖枝有了瓜葛,这才被除之而后快。

倘若他帮白栖枝这一次,那么下个尸骨无存的,就是他宋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