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04先后(2 / 2)

加入书签

皇帝:“王中丞且将你的担心说来。”

王中丞行礼,而后上前两步:“姚大人的苗稼术一绝,百姓仓廪实足有望……”

王中丞对着姚姜拱了拱手:“去往外郡培育良种,奔波辛苦,姚大人必定辛苦至极。臣以为,姚大人与其四处奔波,不如多教导人手。这是因姚大人为女子,总有不便,无人有姚大人的本事,百姓没了良种,便耽搁了农时……”

姚姜知晓这位王中丞前面的好话都是为了引出后面这些话来。

直等到王中丞说完,她才微笑着行了个礼:“这位大人所言有理。若说女子这一生最不便的时刻,大约便是生儿育女了。我在北疆三年,在北疆出嫁,连我的小女儿都是在北疆出生。我的女儿出生前,小孤城还被游牧骑兵围困。那时缺人手,我接管了小孤城的箭支制作与醉牛羊草培育,并未让百姓挨饿,也未曾耽误军机!”

小孤城被围之后守城,直至游牧骑兵退去等情形,早在游牧骑兵退去后,便已被卫骏驰写了军报送往了归雁城。

军报无人敢更改,归雁城将和谈时的种种写为奏疏送往兵部时,小孤城被围的情形也据实上报,连同卫骏驰的军报一道送到了朝中。

因此姚姜在小孤城的作为也早已呈报在了御案上。

或许许多细事皇帝不提,此间的大臣也不知晓。

但姚姜既在朝上挑明,有心者自可去兵部查北疆的军报。

姚姜早已上了奏疏,将青苗署与良种司分开,她又只担当良种培育,御史们便是想骂都无从下口。

现下北疆守军还因她建成的农庄得益,而已返回故乡的兵士更记着她的好。

御史们都思量过,骂了她便得罪了北疆守军。过后便要被北疆守军指着脊梁骨痛骂,甚而返回了家乡的兵士还会带着百姓一同骂!

毕竟他们真正是北疆农庄养活的,与姚姜一同建成了农庄。

御史们敢与皇帝打肚皮官司,直言天子之非,却不愿与兵部和百姓唱对台戏,只能从她是女子会有生育等不便,导致贻误农时等情形下手。

片刻后,又有一人上前行礼:“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请陛下明示。”

皇帝温言:“赵爱卿有何不解?”

赵大人:“农事得注重天时,但农庄所出的食粮并没有我们日常的食粮好。臣并非是无凭无据,臣尝过北疆农庄送来的米粮。这米煮成了饭后饭粒干而且无油,不够软;菜蔬的味道也淡了许多,良种不是该更好么?若不如先前,用这良字或许过了。”

“农人择选的种子都是种出来极好的,种出的米粮必定得香糯油润,菜蔬得味美清甜;若让农人来择选,姚大人的良种未必会被他们择中。这如何让大周天下都能种得良种?”

赵大人对着皇帝行了个礼,向姚姜拱了拱手。

皇帝轻咳一声:“姚大人,此一节你可能解说?”

姚姜微笑着揖了一礼:“国之大事,在耕与戎。耕为立国之本,良种培育也有许多不同。农人辛苦,是因庄稼本就难种,需要花费极多功夫,收获还不好。庄稼也是这世间鸟雀虫蚁之食,庄稼也如人一般,会有生老病死,因此良种培育是依各地情形而来的。”

“南方水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