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9翻译官也得充电了(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九章翻译官也得充电了

此后一连几天,他们采购团都在鲁尔工业区的各个城市和企业间辗转,各种参观、洽谈,了解目标企业的规模,技术发展,产品性能,特点,生产线以及产出的效率和成品等等。

同样的,对方也想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中方尤其是设备使用者的情况,用对方的话说,同样的设备,不同的用户使用起来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同情况。

尤其是在无意中得知我国的工业用电还是220V的时候,德国的技术人员连连否定,再三强调必须用380V50HZ的电力。

我方负责商务的一位同志忙问了一句能否更改设备的设定电压为220V?

如果万吨级的设备,更改工厂的供电电压,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大工程,这不仅仅是一条电线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体线路、设施都得重新更换过,耗资巨大。

王必达这个听懂了,嘴快地抢答翻译了。

德方听到翻译后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方,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提出这样没水平的问题。

燕九如盯了王必达一眼,跟提出问题的同志沟通了一下这么问的原因,然后给德方解释道,这涉及到大规模的设施和线路更换,是之前没有预计到的成本。

KLB的一个董事听了点头道:“但是,380V50hz是设备正常运行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低于这个电压,设备即便启动,我们也不能保证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听到这个回答,采购团的人心里都沉甸甸的。

这又是一笔隐形的大额花费啊。

燕九如在笔记上记了一下,不知道之前购买的那些大设备是如何解决的?单纯本企业内部更改了供电设施,有没有跟上面汇报过这个问题呢?

只是现在不方便问。

还有这个王必达,越来越不像样了。

***

对于燕九如和王必达来说,他们只负责翻译和解说,对于商务或者技术上的问题不是他们该操心的。

但是,由于采购清单上的品种从万吨锻压机到大型成套化工设备,再到特种钢材、挖煤提升机、挖掘机、起重机等等,涉及到多个行业,不但有物理、化学、机械甚至还涉及材料和力学词汇和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此前的知识储备了。

才两三天,两人翻译起来就很吃力了。

刚开始的时候,王必达还抢在燕九如前面翻译,等到后面涉及到技术性的问题时,王必达就开始吭吭哧哧了,再然后燕九如就发现这家伙居然满嘴瞎掰!

这不,接下来又赶上两方说道某个机械部件的行程问题,王必达张嘴就胡说八道什么里程。

燕九如口气平淡,内容却十分不客气地对王必达道:“闭嘴吧!”

太专业性的东西,不会翻译并不磕碜,瞎几把说误导人就不行了。

关键是他还说得很嗨,不懂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瞎掰的。

燕九如好歹这几天边听边学也比他强多了,听出了他是胡说八道。

林团长和另一位在德国留过学的同志英语和德语都很不错,但行业不同,技术壁垒根本不是说跨越就能跨越的,一个搞物理的,让他去理解机械上的技术和词汇还说得过去,跨越到化工领域也是不成的。

反过来也一样,搞化工产品的,对上机械液压和密封也是一头雾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运动的这些年,国内跟国外的信息基本中断,谁敢有联系啊,这些年国外的科技发展和学术进步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此前所掌握的内容。

有些专业性的东西他们也没接触过。

这就造成大家都有自己的误区,没人发现他是瞎糊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