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适应的第一步(1 / 2)
买完生活用品,陈小苗突然提议晚上她来做饭,问陆远哪里可以买菜,陆远干脆陪她来到超市生鲜区。
在生鲜区转悠半天,陈小苗眼神从兴奋渐渐变为茫然。
“陆远……”
“怎么,想好买啥菜了?”
“俺……俺瞧着有点晕乎。”
大型综合商超的食材品类远远超出陈小苗预料,她面露为难,坦白道:“俺在观里,也就常做些粗粮馍馍,擀点面条,炒个青菜萝卜啥的。
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粗笨吃食,俺怕恁吃不惯。”
“没事,我不挑食,你做什么我吃什么。”陆远出言宽慰:“做菜而已,以后有的是时间学。”
“恁要把俺送到饭馆子后厨当学徒?”
在陈小苗那个年代,厨子手艺可不会轻易外传,她只听山下刘伙夫说过,城里大酒楼后厨油烟重,规矩多,切菜慢点都要挨骂。
“那倒不用,你可以上网学。”
“上网?那是啥?”
“嗯……回去跟你说。”
其实陆远心里挺没谱的。
引导陈小苗接触网络,是帮她适应当前社会的关键。
可另一方面,如今网上真真假假的东西太多,这丫头的警惕性,怕是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不如。
大后天自己就要开学,心思不可能全天候放在她身上。
在生鲜区挑挑拣拣许久,陈小苗还是只敢对自己熟悉的食材下手。
她拿了两排鸡蛋,称了五斤散装面粉,选了三个饱满的老玉米,又在猪肉摊前犹豫再三,才指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让师傅切了大概两斤半的量。
最后再让陆远帮她拿了一小瓶料酒、一袋淀粉和一罐红油豆瓣酱。
结完账,提着大包小包,陈小苗正盘算着晚上流程,陆远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领着陈小苗拐进路边的手机营业厅。
帮陈小苗适应现代社会是早晚的事,就先从教会她使用手机开始。
二十分钟后,陈小苗捧着一个崭新的硬纸盒走出营业厅,盒子上印着她不认识的几个洋文字母。
她看看盒子,又看看陆远手里那张写着数字的小卡片,纳闷道:“陆远,恁给俺买这‘铁板砖’干啥?”
陆远晃晃自己手机:“你不是老好奇我为什么捧着这‘板砖’吗?回去教你。”
“哦……”
陈小苗对学习使用“板砖”兴致平平,脑子里只惦记着晚上做饭的事。
二人回到家,陈小苗把东西归置好,便一头扎进厨房,叮叮当当忙活起来。
先是舀出白面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片刻后,用那根老长的擀面杖“咣咣咣”地擀开,再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
锅里热油,葱花“刺啦”一声爆香。
接着将打散的鸡蛋液倒入,炒成金黄的蛋花,加水烧开,下面条。
最后撒上一小撮盐,点几滴香油,清亮亮的鸡蛋卤子配着雪白筋道的葱花炝锅面。
煮好面后,陈小苗马不停蹄把五花肉切成手指粗的条,用料酒、一点点盐和花椒粉腌上,然后打两个鸡蛋,加淀粉和水调成糊糊。
等油锅再次烧热,陈小苗小心翼翼地将裹满面糊的肉条一条条滑入油锅,“滋啦滋啦”的响声伴随着油香弥漫开来,不时用长筷翻动,直到锅里肉条炸得金黄。
“陆远,吃饭哩!”
陈小苗大喊一声,饭菜上桌。
葱花炝锅面汤色清亮,蛋花漂浮。
小酥肉堆在小碟里,金黄诱人,散发着油炸食物特有的焦香。
整体卖相尚可,但陆远拿起筷子一尝,还是能感觉出不对味。
面条口感偏软,炝锅的葱油香略显单薄,盐味也稍淡。
小酥肉外皮确实酥脆,但里面的肉因为选的是偏肥的五花,炸过后油脂析出,口感略柴,咸味也只在表面,内里寡淡。
很典型的“物资匮乏年代”做法——油和盐都舍不得多放,肉更是要炸透炸干,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多存些时日。
陈小苗没动筷子,一双狐媚眼紧张地黏在陆远脸上,仔细观察男人每一丝细微表情,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陆远每吃一口,她心就提一下。
“一起吃啊。”
听见陆远出言提醒,陈小苗这才拿起筷子,不过视线依旧时不时瞥向陆远。
在那个年代浪费一点都是罪过,东西能吃就行,味道上基本没有试错的空间。
所以这已经是陈小苗最能拿出手的两个菜……
陆远加快进食速度,将一大碗面吃得干干净净,连汤都没剩。
见状,陈小苗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脸上重新挂起憨笑。
饭后,两人在客厅沙发上坐下,开始“现代科技启蒙第一课”。
“你知道电话不?”
“听过,不过那是城里才有的稀罕玩意。”
“这玩意儿现在叫手机,最基本的作用跟那摇把子电话差不多,就是不用线连着,也不用总机转。”
陆远指着听筒和话筒的位置解释,接着教她解锁屏幕,找到绿色的电话图标,输入号码拨通自己手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