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潜流(1 / 2)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像一块铅。那枚蛇形接口躺在桌子中央,像一枚沉睡的毒牙。
“神经接口适应性学习系统...”林小雨快速检索着所有能找到的公开或灰色地带的文献,“公开论文极少,军方的高度机密。马工当年的研究,恐怕是民用领域最前沿的探索。”
“程远志和外资勾结,不只是为了搞垮明辉厂夺资质,”刘明辉拳头攥得发白,“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冲着这项能‘控制人脑子’的技术来的!”
赵刚拿起芯片,插入特制的读取器:“数据损毁严重,但核心算法框架和部分实验记录还在。建国他...当年已经在小动物和少量志愿者(很可能是重伤战友)身上做过初步实验,证明了基础可行性,但也记录了巨大的风险——不当的脑波干预会导致剧烈头痛、精神紊乱、甚至不可逆的认知损伤。”
张淑芬感到一阵寒意。她无法想象弟弟当年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和恐惧,一边是技术的巨大潜力,另一边是它被武器化的可怕前景。“金橡树现在做的,就是用老人的大脑,做更大规模、更危险的活体实验!”
“我们必须阻止他们。”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但硬碰硬,我们毫无胜算。我们需要找到他们的弱点。”
数据深潜
反击的第一步,是理解敌人。
林小雨带领技术团队,伪装成好奇的老人家属,深入金橡树的线上社区和线下活动点。他们带回了几台赠送的平板和手环。
拆解过程令人心惊。设备硬件成本极低,但内部一颗不起眼的协处理器功率异常强大,专用于生物信号采集和加密传输。
“看这个,”林小雨指着显微镜下的芯片表面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印记,“同样的蛇形微标。这是定制芯片。”
技术团队尝试逆向工程,但核心固件被一种从未见过的加密方式保护,强行破解会触发自毁。同时,他们监测到金橡树的服务器与海外多个节点有异常心跳连接,流量模式显示,它们不仅在接收数据,还在...下发某种指令集。
“他们在尝试用微弱的特定频率电磁波或软件提示音,‘校准’用户的设备,甚至可能间接影响佩戴者!”林小雨得出结论,“这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金橡树背后,绝对有国家级的力量。”
逆向灯塔
硬攻不行,只能智取。
张淑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加入他们。
一批春风团队的成员和信任他们的老人,“主动”拥抱金橡树的“公益计划”,佩戴上他们的设备,注册了他们的平台。林小雨则带领技术团队,在这些设备上植入了精心编写的“木马”——这些木马不会攻击金橡树的系统,而是像透明的影子,默默记录所有进出设备的数据流和指令,尤其是那些异常的生物信号和加密指令。
同时,赵刚和马建国开始全力修复和升级那套尘封的“神经接口适应性学习系统”。马建国虽然无法动手,但他的大脑依然是最高效的处理器,通过眼动仪和残存的手指动作,艰难地指导着赵刚和林小雨。
他们的目的不是复制金橡树的控制,而是开发一种“逆向干扰”或“认知护盾”——基于同样的原理,但用于抵消和屏蔽金橡树设备的恶意影响,保护用户的大脑免受侵入。
过程极其艰难。每一次测试都伴随着风险。一位志愿者老人在测试屏蔽协议时,突然血压飙升,险些出事。团队笼罩在愧疚和压力之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