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章 禀请(1 / 2)

加入书签

沈观颐拿起那枚沉甸甸的狼首令牌,在手中掂量了一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和诡异的纹路。“至于这枚令牌……乃是关键物证,亦是北戎王庭隐秘势力的信物。其形制诡异,非我朝常见,为防不测或消息走漏……”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向张释秋,“将其置于密匣之中,加封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三司印信,连同本案主卷(指那份最重要的、包含通敌书信、关键口供的原件卷宗),暂由本官亲自保管,待三司会审时当堂启封核验。”

沈观颐知道,皇帝对靖隋军的关注度极高,在大理寺、刑部甚至靖隋军内部,必然有皇帝的耳目。他需要让皇帝“及时”知道有这么一份惊天证据被“发现”了,但又不能显得是他在通风报信。

他沉吟片刻,仿佛不经意地对张释秋说:“三司会审非同小可,需得面圣请旨定下章程。陛下日理万机……这样,你持本官名帖,去一趟御前司递牌子,就说大理寺有北境紧急军情相关重案,涉及边军大将通敌,已启动三司会审程序,然案情重大,物证特殊,需面圣陈情,请旨定夺会审细则及保密事宜。”

张释秋听了立即拿了随堂证词退身出去。

沈观颐立即拿过一个小匣子,将物证锁入其中,又拿出一张大理寺封条贴上。

张释秋将卷宗交予两名亲信,令他们誊抄副本,一份送刑部,一份送都察院。并通知二司派员参与会审。他自己则拿了正卿沈观颐的名帖,亲自跑到御前司递牌子请求面见陛下。

这时林芝在大理寺堂审中揭露刘胜的事情,已经悄悄传到了出去,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飞快传到了京城各大衙门。靖隋军留在京中的暗探、及一些与刘胜有旧的官员暗自心惊,纷纷派人打听细节,试图从中窥探此案的深浅。

与此同时,御前司内,张释秋站在朱漆大门外,心神略显紧绷。他能感觉到,今日的空气里仿佛多了几分无形的压力,仿佛整个朝局都在悄然转动,而这场三司会审,将成为牵动风云的关键一环。他深吸一口气,低声对值守的御前司七品小官说道:“烦请转禀陛下,大理寺有要事陈奏,事关北境军情,万不敢耽搁。”

值房的官员看着他问:“何事求见。”

张释秋看眼旁边出入的其他人员,走进两步,低声说道:“今有边军当堂首告宣府军指挥使刘胜,人证物证俱在,事涉通敌叛国、边军重损等事。现大理寺已启动三司会审。特面圣请旨,定夺会审章程及保密事宜。”

那名年轻的御前司官员听闻不由惊愕的看着张释秋,疑惑的神情好似在打量张释秋,想要确定自己方才听到的不是玩笑。查觉有人朝这边打量,立即压下心头的惊颤,接过递到面前的名帖,只留了句,“侯着。”便飞快的离开。

很快御前司便将张释秋的话上报到了御前掌印太监文安处,文安听了也吓了一跳,他不敢耽误,让人去请沈观颐,自己往勤政殿跑去。此时陛下正在招见几位六部官员,他不敢擅闯,便在殿外侯着。

此时大理寺的通告和卷宗副本已经送到刑部和都察院,因是大理寺送过来要求三司会审的案件,被直接送到了当日值守的刑部侍郎崔正钧、都察院副使方峻的案前。两人看了卷宗副本,立即觉察此案的重要性,一边招来本部留守的同僚商议,一边将案件上报给尚书大人。

恰巧今天朝会后,刑部尚书王鉴和都察院正使李远都还没有回到本部,崔正钧和方峻不敢耽搁,立即带了人往大理寺赶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