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章 手握三块钱,胸怀一百万(1 / 2)

加入书签

“粿条”,从中国的闽南语系地区,传来南洋,星洲食阁小铺面的招牌上,都保留了它的原始发音:char kuay teow。

由于艾达出手修好了清洁机器人,极其讲究排队规则的食客们,也愿意为这位热心的外来者破例,允许插队,让管理员先生很快就端走两盘新鲜出锅的炒粿条。

“趁热吃,”管理先生把粿条放在周永泰与艾达面前,“你们刚才说,是从印尼来的对不对?那边的华人,不像我们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那么会做炒粿条啦。我们这个灰常正宗啦。”

周永泰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无暇多听介绍,直接夹了一筷子油润的粿条,塞进嘴里。

喔吼……太满足了!

猪油渣香,鸡蛋末嫩,豆芽菜清鲜,腊肠丁肥瘦参半,虾仁弹性十足,还有柔滑的血蛤被牙齿咬破后,一股来自海洋的独特甜腥汁液,瞬间涌出。

所有这些大自然恩赐的美味,都扎实地裹在韧性十足的粿条上,和人类舌头这一最灵敏、最能带来快感的器官,淋漓地缠绵,慷慨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除了定期自我解决一下,周永泰已经好久没有体会到这样生理性的愉悦了。

能够吃到大火旺油炒出的米皮或者面条,对活人来讲,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难怪外公在他拍摄人间烟火的影集里,给炒粿条、福建炒面这些食阁经典美食的配文是:五谷为养,人才能活。

然而,在周永泰和艾达生活的那个世界里,母亲周书涵活着的最后几年,海岛上幸存的人类,已经不敢种粮食了。

因为ai统治者的部队,很容易通过比山雀体型还小巧的无人机,观测到有人类开垦痕迹的田野,然后顺藤摸瓜地进行屠杀。

印尼那样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沃土地区,那个曾经闭着眼瞎种都能喂饱三亿人的大国,在人类败给ai的未来时代,与地球上其他的粮食生产国度一样,处处荒芜。

周永泰靠着科学家母亲的先见之明,在末世完全降临前,拥有了地窖里囤积的几十吨晒干的稻谷和大豆。

没有现代化设备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大米最多两年就会完全霉变,稻谷和大豆,则能在吸潮用的干枯海藻的保护下,分别储存十年和二十年。

机仆艾达,严格按照周母去世前给她写好的代码,每周一、四两天取稻谷去皮成米,每周六取大豆泡发碾泥,蒸熟给周永泰吃,其余的四天,则给青春期的小主人摄入鱼虾、野禽和蛇肉。

同一个海岛上的其他幸存者里,没有储存粮食,或者储存不够的人,渐渐因为只能吃海鲜贝类加野菜,变成了骷髅架子,虚弱而死。

期间,曾有一个孤儿少女,出来抓蛇充饥时,因为被科莫多龙追逐,而偶然发现了周永泰和艾达的居所。她提出用自己偷偷种的土豆,交换稻谷,周永泰看她可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但不久,少女在第三次来交易时,被ai部队的无人机发现,击毙在草坡上。

周永泰哭得稀里哗啦,艾达沉默地看了他一会儿后,去拿来两颗发芽的土豆,平静道:“上次她送来的土豆,我留了种子。检索大数据库后,我觉得可以试试用枯草堆种出新的土豆,减少稻谷和大豆的损耗,还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于是,周永泰的主食食谱里,又多了一种:蒸土豆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