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卷 第15章 我的男人,我来守护!(2 / 2)

加入书签

“不仅不能停,还要做得比以前更火,更旺!”

“他们不是说我们影响恶劣吗?那我们就做出个‘优秀典型’的样子给他们看!”

“姐妹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来!现在,不是我们退缩的时候,是我们该战斗的时候了!”

……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军区大院,都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

在周毅团长被纪委调查,前途未卜的“高压”态势下,他家那个被视为“万恶之源”的小作坊,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规模,干得热火朝天。

小院里,人来人往,牛肉的香气混着麻花的甜香,飘出了几里地。

苏晓晓更是像个没事人一样,每天带着军嫂们,有说有笑,该生产生产,该接单接单,仿佛外界的风暴与她们毫无关系。

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这周家媳妇,是心太大啊,还是被刺激得疯了?”

“我看是破罐子破摔了吧!反正周团长都那样了,她还怕啥?”

就连始作俑者林梦瑶,也有些看不懂了。

她躲在宿舍的窗户后面,看着苏晓晓那张依旧明媚动人的脸,心里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这个女人,怎么好像一点都不怕?

她到底想干什么?

林梦瑶不知道的是,苏晓晓这看似“反常”的举动背后,正在进行着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绝地反击。

在维持生产的同时,苏晓晓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一夜,没合眼。

她先是和赵雪琴一起,将小组成立以来的每一笔账目,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一分钱的原料采购,都有供销社的票据作证。

每一分钱的收入,都有销售记录对应。

每一分钱的工钱支出,都有领取人的签名画押。

账本做得比国营工厂的都规范!

然后,她又亲自执笔,发动所有参与小组的军嫂,一起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联名信。

信里,她们没有哭诉,没有喊冤,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这个小小的美食互助小组,给她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以前,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灶台、孩子、床。男人在部队保家卫国,我们在后方望眼欲穿。时间长了,人也变得爱唠叨,爱攀比,夫妻关系都紧张了不少。

是晓晓,是这个美食小组,让我们这些闲散的家庭妇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我们靠自己的双手,一个月能赚上十几二十块钱,能给孩子买新文具,能给家里的老人寄点营养品,我们花自己赚的钱,腰杆都挺得直了!

现在,我们每天聚在一起,讨论的是怎么把牛肉干做得更香,怎么把麻花炸得更脆,再也没时间去说东家长西家短了。男人们回来,看到家里热热闹闹,我们脸上也有了笑容,都说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这封信,没有一个字在为周毅辩解,但每一个字,都在证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积极的,向上的,有益于部队家庭和谐的!

做完这一切,苏晓晓点上了最后一盏灯。

她要写一份,只属于她自己的“战斗檄文”!

她摊开一张稿纸,在最上方,郑重地写下了一行标题——

《关于新时期下如何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问题,提升部队家庭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这篇报告,凝聚了她两辈子的见识和思考。

她从军嫂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到军人家庭的实际困难,再到如何利用部队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家属副业生产。

她甚至提出了,可以将这种模式进行推广,成立“军嫂服务社”,不仅能解决家属的就业,还能为部队提供后勤服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份报告,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高度,有深度,完全超越了一个普通军嫂的个人利益层面,站在了整个部队建设和后方稳定的大局上。

第三天上午。

当所有人都以为苏晓晓会坐以待毙的时候,她却主动出击了。

她拿着整理好的账本、军嫂们的联名信,以及她那份熬了整整一夜心血的报告,一个人,坦然地走进了调查组临时办公的房间。

调查组的几个领导,正对着那封匿名信的内容,讨论得眉头紧锁。

看到苏晓晓主动找上门来,都有些意外。

“你是苏晓晓同志?”为首的一位中年领导问道。

“是的,首长。”苏晓晓不卑不亢地敬了个不算标准的军礼,“我来,是想配合组织的调查。”

她没有一句废话,直接将手里的三样东西,整整齐齐地摆在了领导的面前。

“这是我们‘军嫂美食互助小组’的全部账目,请首长审查。”

“这是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写的一封信,里面是她们最真实的心里话,请首长过目。”

“最后,这是我个人写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也请首长批评指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