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章 交公粮(1 / 2)

加入书签

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寒风刮在脸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刺痛感。

10月20号这天,林初夏裹得严严实实,穿上了新做的棕色灯芯绒棉袄和利落的黑色小脚夹棉裤,跟着二道沟大队浩浩荡荡的队伍,踏上了去镇上交公粮的路。

虽然她现在的身份只是个记分员,但全大队的人都隐隐觉得——这小林知青能和公社孙书记说上话!

于是,何队长嘱咐她交公粮时跟着自己。万一在粮站遇到点啥卡壳的情况,有她在场,或许真能帮着递句话,解个围。

孙书记管理确实有方。

为了避免粮站人山人海和混乱不堪的局面,他让红嘴子公社下辖的十二个生产大队提前抽签决定交粮顺序。

二道沟大队手气不错,抽到了第三号,交粮时间就定在十月二十号早上八点整。

因此,头一天,整个大队就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粮食早已分门别类,晒干扬净。

汉子们喊着号子,将一袋袋沉甸甸鼓囊囊的粮食麻袋,用粗麻绳结结实实地捆在板车上。

整个大队忙活到深夜,才将一切准备停当。

这天清晨五点,天色未亮。

村里但凡能走得动路的都去看热闹,几乎倾巢而出。

壮劳力们是主力,肩挑手推着沉重的担子和满载粮食的板车,步伐沉稳有力。

妇女们则在一旁搭把手,或是在队伍后头赶着大队上交的肥猪。

跟着去看热闹的老人和孩子们,举着噼啪作响的松明火把,兴奋地叽叽喳喳。

一条由点点火光和兴奋欢呼声组成的蜿蜒长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浩浩荡荡地向着红嘴子公社进发。

林初夏也推着她那辆宝贝飞鸽自行车,斜挎着小包,车后座两边各驮着一大包粮食。

她走在队伍中间,和其他知青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努力在坑洼的土路上保持平衡,车轮碾过冻得硬邦邦的地面,发出单调而清晰的“吱呀、吱呀”声。

红嘴子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不少,每次交公粮都是十里八乡的大事件,无数好信儿(好奇)的人会去围观。

主要是为了看看各个大队的收成和实力,回去也好当个谈资,在炕头上吹吹牛。

林初夏也是头一回亲历如此盛况,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新奇。

一路上忍不住和同行的知青们叽叽喳喳地讨论。

林初夏:“哎,你们谁知道这交公粮具体是怎么个交法?光知道要交,里面有啥门道不?”

和她一样充满好奇的,还有几个今年新来的知青。

知青点的老大哥陈东,正挑着担子稳步前行,闻言解释道:“其实‘交公粮’是个统称。细分起来,主要是交三种粮:农业税公粮、征购粮、还有余粮。”

孟晓晴眨巴着和林初夏同款的好奇大眼睛追问:“那……其实国家规定必须交的,就是农业税的粮,对吧?”

陈东点头又摇摇头:“农业税的公粮是铁打不动必须交的,除非遇上大灾年国家特批减免。征购粮嘛……”

他顿了顿。“名义上不是税,但这些年下来,也跟强制差不多了。公社每年都根据各大队的总产量,硬性摊派任务,必须完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