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七章 年轮里的新篇(1 / 2)

加入书签

秋分那天,青峰山的老槐树落了第一片叶。夏听听踩着满地碎金般的落叶走进时光故事馆,发现沈砚正蹲在玻璃展柜前,用软布擦拭那支晋代毛笔。笔杆上的兰草纹被摩挲得发亮,与旁边新添的物件——支缠着红绳的钢笔,形成奇妙的呼应。

“这是那个巴黎华裔小女孩寄来的,”沈砚的指尖划过钢笔上的刻字,“她在兰亭书法大赛拿了奖,说这支笔是‘接力棒’,要放在故事馆里。”钢笔的笔帽上刻着行小字:“从卫夫人到我,共一千七百二十三年。”

这时,张姐抱着个藤编筐进来,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作业本。“是希望小学清理旧物时找到的,”她翻开最上面的本子,字迹歪歪扭扭,却认真地写着“兰草坡的故事”,“你看这篇作文,写的是‘娜姐和陆导在天上种兰草’,落款是三年前的小宇。”

夏听听把作业本放进展柜,与孩子们现在的作品并排。新本子里画满了分镜:有兰草籽在太空舱里发芽的科幻画,有老兵和非洲部落首领对饮的速写,还有幅最显眼的——时光故事馆的屋顶长出翅膀,载着满馆的故事飞向月球,画旁写着“让嫦娥也看看我们的兰草”。

午后,秦老带着群穿校服的学生来了。他们是县里中学的历史社团,捧着刚整理好的《青峰山故事谱系》,从谢安隐居的传说,到陆明远的片场秘闻,再到《草木兵》的全球巡展,密密麻麻记了三大本。

“这是给‘故事种子计划’的新教材,”秦老的手指点过某页,“你看,孩子们把兰草坡的风分了类:谢安听的是‘东山风’,卫夫人教写字的是‘笔阵风’,你们拍电影的是‘镜头风’。”学生们围着展柜,指着老兵的军用水壶争论:“这上面的刻痕像‘兵’字,还是像‘和’字?”

争论声里,罗森推着辆旧自行车进来。车后座绑着个木箱,里面是他爷爷当年送邮件的铜铃。“书法小镇要建个‘故事邮局’,”他把铜铃挂在老槐树上,轻轻一碰,清越的响声漫过兰草坡,“以后谁想寄故事,不用贴邮票,挂在这棵树上就行,风会当邮差。”

话音刚落,就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手里举着片兰草叶,叶面上用铅笔写着“我奶奶说,她小时候见过沈姑姑在坡上画画”。她踮起脚尖把草叶挂在铜铃旁,风一吹,草叶与铃舌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在念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