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章 剧本雏形与场地迷雾(1 / 2)

加入书签

夏听听是被冻醒的。

工作室的空调早就坏了,凌晨三点的冷风从窗户缝隙钻进来,裹着她身上那件印着“金葵奖入围纪念”的旧卫衣。桌上的台灯还亮着,草稿纸上“淝水之战”四个字被圈了又圈,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批注:“苻坚骄傲轻敌的心理依据”“谢安‘围棋赌墅’的细节考证”“草木皆兵的视觉化呈现”。

她揉着僵硬的脖颈站起来,才发现会议室的沙发上横七竖八躺着人影——张姐蜷在角落,怀里还抱着市立图书馆借来的《魏晋南北朝礼仪考》;阿Ken把外套铺在桌上当枕头,嘴里嘟囔着“焦距不对”;小周最夸张,直接趴在键盘上,口水浸湿了“剧本废稿”文件夹的封面。

夏听听轻手轻脚地走到饮水机旁,接了杯温水。透过窗户看向外面的街道,异世界的凌晨格外安静,只有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投下橘色光晕。她突然想起原世界的家,那个永远恒温26度的房间,冰箱里塞满了芝士蛋糕和冰镇可乐,而现在,她却要为一个陌生世界的影视梦想熬夜,连杯热咖啡都喝不上。

“在想什么?”张姐不知何时醒了,裹着外套走到她身边,“我刚看了你写的大纲,那个叫谢安的老头,下棋时听到捷报还能面不改色,转头过门槛却把鞋跟磕掉了——这个细节抓得好,有血有肉。”

夏听听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张姐在说淝水之战的关键人物。她原本担心异世界观众不熟悉这段历史,特意在大纲里强化了人物的反差感,没想到第一个get到点的是最务实的张姐。

“但有个问题。”张姐突然话锋一转,指着草稿纸边缘的小字,“你标注的‘战车方阵’‘投石机复原’,这些道具咱们租得起吗?就算阿Ken能DIY,预算也得翻三倍。”

夏听听的心沉了沉。原主记忆里,团队的全部家当只有五万块,这还是张姐抵押了老家房子贷的款。她昨晚只顾着把故事写得扎实,完全忘了现实的窘迫。

“我去趟资料馆。”她抓起背包就往外冲,晨光刚好爬上街角的梧桐,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

市立影视资料馆的老陈看到她第二次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小林导演,您这是把家搬来了?”夏听听没工夫寒暄,直接翻起了近十年的低成本历史片记录。当看到一部叫《孤城》的影片时,她突然停住了——这部讲述守城士兵的电影,全程只用了一个城楼布景,却靠人物对话和光影变化营造出千军万马的压迫感,最终还拿了最佳创意奖。

“老陈,这部《孤城》的导演是谁?”她指着屏幕问。老陈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慢悠悠地说:“好像叫陆明远?听说后来去山里拍纪录片了,圈内人都叫他‘疯子’,放着大制作不接,非要跟野花野草较劲。”

夏听听把这个名字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指尖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低成本≠粗制滥造,用细节堆出真实感。”她突然有了主意——与其纠结战车方阵的还原度,不如聚焦谢安在书房下棋时的微表情,用棋盘落子声对应战场厮杀,靠留白让观众自己想象战争的惨烈。

回到工作室时,小周正抱着笔记本电脑转圈,见她回来立刻扑上来:“娜姐!我把您的大纲改成剧本片段了!您看这段——谢安侄子谢玄在前线写信问计策,谢安只回了句‘朝廷自有安排’,其实是怕自己的紧张影响军心,偷偷让信使带了锦囊!”男孩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我加了个细节,谢安写回信时把砚台打翻了,墨水晕染了信纸,您觉得怎么样?”

夏听听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想起原世界历史课本里那句“谢安石有庙堂之量”。原来史书上冷冰冰的评价,在剧本里可以变成打翻的砚台、颤抖的指尖,变成一个普通人在巨大压力下的真实挣扎。

“改得好。”她拍了拍小周的肩膀,“但得再删二十个字,对话要像冰块,越冷越有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