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七章 芝麻糖包芥菜油墩子(1 / 2)

加入书签

漕船过了汴河闸口,水面忽然宽得像铺开的锦缎,两岸的柳丝垂到水里,绿得晃眼。

戚萝正给竹篮里的香菇喷水,就听船头传来惊呼:“到汴京了!那不是虹桥吗?”

她凑到舱窗边,远远望见座飞虹似的木桥横跨河面,桥上挤满了人。

挑担的、推车的、说书的,连桥栏边都扒着看热闹的孩童,声浪顺着水风飘过来,比洪泽湖上的浪头还热闹。

“这桥真阔气!”

王婶凑过来,手里还攥着给孙子织到一半的虎头鞋。

“听说桥上能跑马车,两边全是铺子,卖啥的都有。”

旁边摇橹的老船工接话:“何止虹桥?往前去,朱雀门、州桥、相国寺,哪处不比咱楚州热闹十倍?

就说那州桥夜市,从天黑卖到天亮,煎炒烹炸的香味能飘半条街,说书的能从唐玄奘取经讲到杨家将,听三天都不重样。”

戚萝听得眼亮,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窗沿:“那做吃食的,在哪处落脚好?”

“要说吃食,还得是金陵桥附近。”

老船工橹杆一摆,水花溅起老高。

“那片住的多是寻常百姓,早市晚市连轴转,你做的素酱卷、糯米烧麦,定能卖得俏。离码头也近,卸货的、赶路的,都爱往那儿钻。”

正说着,宋修的小厮阿呆提着食盒走过,听见这话,脚步顿了顿。

“戚姑娘要在汴京落脚?我家公子说,南薰门内有处宅子空着,带小厨房,离大相国寺近,要不……”

“多谢好意,”戚萝笑着摆手,“我还是想先在市井里看看,住得踏实。”

她心里有数,宋修那样的富贵人家,住处定是讲究。

可她要做的是市井吃食,离着烟火气远了,反倒不趁手。

况且欠人情总归不好。

船靠岸时,码头上的脚夫比过江之鲫还密,扛着货箱的号子声震得人耳朵发麻。

戚萝雇了个老汉推车,把竹箱、炊具一股脑往上堆,铜板递过去时,老汉笑得见牙不见眼。

“姑娘是去金陵桥?那我熟!昨儿还送个卖花的阿婆去那边,巷子里的万龄菊都开了,香得很。”

车轮碾过青石板,咯噔咯噔响。

出了码头,街面突然宽得不像话。

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铺的幌子绣着金线,酒楼的门帘上坠着银铃。

连挑担子的货郎都比别处体面,吆喝声都带着点抑扬顿挫。

“这就是汴京啊……”

戚萝掀开车帘一角,看傻了眼。

路边有穿绿袍的小吏骑着马飞驰而过,鞍鞯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茶坊里坐满了人,有的摇着折扇听书,有的低头啜茶,连跑堂的都穿着干净的青布衫,动作麻利得像在跳舞。

到了金陵桥,老汉指着巷口的门楼:“姑娘瞧,那就是三圣巷,里面住的多是手艺人,有磨剪刀的张师傅,做木梳的李娘子,都好相与。”

巷子里果然热闹,青石板路被踩得油亮,墙根下有老娘们坐着择菜,见来了生面孔,都抬眼打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