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节 2:稷的种子库(1 / 2)

加入书签

腐烂的麦浪在风中发出霉变的腥气,淹没的稻田里浮起一层灰白色的泡沫 —— 那是化肥和农药在洪水中分解的产物。云端的 “战时经济” 铁幕不仅冻结了算力,更冻结了原人们最后的生存希望。稷站在国营农场的废墟上,看着周围一张张麻木的脸:老戴尔的儿子在抢救收割机时被液压杆砸断了腿,此刻正躺在破帆布下**;***的妻子抱着刚从洪水里捞出来的、已经发芽的稻种,眼神空洞得像两口枯井;孩子们则蜷缩在墙角,怀里抱着空空如也的粮袋,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们还有‘诺亚’。” 稷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

人群中掀起一阵骚动。“诺亚” 这个词像一道电流,让麻木的眼神里重新燃起微弱的光。那是前航天时代,人类为应对极端气候危机而修建的地下基因库,深埋在三百米厚的花岗岩层下,坐标早已从云端公开数据库中抹去,只有少数几个世代相传的原人家族还记得入口的大致位置。有人怀疑:“都过去几十年了,还能有东西剩下吗?” 也有人恐惧:“就算找到了,没有 GAIAN 的温控系统,种子早就烂光了!”

稷没有争辩,只是扛起一把锈迹斑斑的工兵铲,朝着农场西北角那片被灌木丛覆盖的山坳走去。他的祖父曾是这里的看守员,临终前用炭笔在他手心画过入口的轮廓 —— 一块刻着麦穗图案的三角石碑。人群沉默了片刻,老戴尔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把哭晕的妻子交给邻居,连那些半大的孩子也捡起石块,默默地跟了上去。

通往 “诺亚” 的路,是一条用血肉之躯劈开的荆棘之路。山坳里的灌木带着倒刺,每走一步都能撕开衣服、划破皮肤;坍塌的混凝土碎块像锋利的牙齿,稍不注意就会崴断脚踝。最危险的是入口上方的碎石坡,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老人们组成人墙,用后背抵住摇摇欲坠的石块;妇女们则用镰刀和剪刀清理藤蔓,手指被割得鲜血淋漓,染红了脚下的泥土;稷和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轮流挥舞工兵铲,在坚硬的岩层上凿出落脚的坑洼。

当那块刻着麦穗图案的三角石碑终于露出全貌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 石碑上的麦穗纹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看出手工雕刻的温度。稷颤抖着伸手抚摸那些纹路,突然想起祖父说过的话:“种子比钻石金贵,因为钻石只会闪光,种子却能创造整个春天。”

合金冷库大门的开启,是一场与锈蚀和时间的较量。门上的电子锁早已失效,只能用撬棍和钢索强行拉动。三十多个人合力拽着钢索,喊着祖辈传下来的号子,每一次发力都伴随着骨骼的脆响和肌肉的震颤。“吱 —— 嘎 ——” 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在山坳里回荡,像是沉睡的巨兽被唤醒时的**。当门缝扩大到能容纳一人通过时,一股混合着干冰残留寒气和尘埃的白雾汹涌而出,瞬间在众人脸上凝结成霜,却让每个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冷库内部比想象中更宏大。三排高达十米的金属架如同沉默的巨人,顶天立地,每一层隔板上都整齐排列着金属罐。罐子是特制的钛合金材质,表面印着褪色的标签,字迹是早已被云端标准字体取代的手写体:“陕北老糜子种,抗旱型”“云南紫糯米,海拔 1800 米适配”“山东硬壳冬小麦,抗倒伏”…… 稷走到最底层的架子前,拿起一个标注着 “黄淮老豆种” 的罐子,入手冰凉,罐身还残留着微弱的冷凝水 —— 这是保温失效的征兆。

“温度在回升!” ***突然喊道,他指着架子顶层,那里的几个罐子表面已经凝结了细密的水珠,“钛合金罐的真空层破了!水汽进去了!”

稷的心猛地一沉。他拧开一个罐子的密封盖,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 —— 里面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细小的白根缠绕在一起,像一团绝望的蛛网。“快!把所有罐子搬到中间区域!那里的保温层还没完全失效!” 他嘶吼着,率先抱起两个最重的罐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