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沪上风云,故土难归(2 / 2)

加入书签

仿佛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也惊扰不了他身体里的那股气。

收了势,额头上见了些细汗。

他踱步到石桌旁坐下。

管家老袁早已备好了早茶。

一杯新出的西湖龙井,配着两张刚出炉的葱油饼。

向海潜端起青瓷茶杯,轻轻吹开浮在水面的嫩绿茶叶。

茶香,饼香,混着院子里花草的清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早晨。

他拿起一份《申报》,慢慢看着。

报纸上的头条,用着触目惊心的黑体字,报道着战事的最新进展。

字里行间,满是末路的仓皇。

向海潜的目光,却只在那些字上停留,看不出什么情绪。

“老爷!”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破了院内的平静。

管家老袁,连滚带爬地从月亮门那边跑了过来。

他那张一向沉稳的脸上,此刻写满了惊恐。

“不好了!”

老袁的声音都在发抖。

“毛人凤来了!”

话音未落。

院门外,传来一阵沉重而整齐的脚步声。

十几个身影,像是凭空出现一般,涌进了院子。

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黑色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

每个人的腰间,都明显地鼓起一块。

眼神,像鹰。

动作,像狼。

他们迅速散开,不动声色地,占据了院子里所有的出口与要害位置。

为首的一个中年男人,走了出来。

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面色有些苍白,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正是保密局局长,毛人凤。

他脸上堆着客气的笑,对着石桌旁的向海潜,遥遥一拱手。

那笑容,却比院门外的石狮子还要冰冷。

“向先生,清晨登门,打扰了。”

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股江浙口音。

向海潜缓缓地,将手里的报纸,对折,再对折。

然后,平整地,放在石桌上。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毛人凤的脸上。

那目光里,没有惊讶,也没有愤怒。

平静得,像一口深井。

“毛局长,稀客。”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沉稳。

毛人凤的笑容又深了一些,他往前走了两步。

“总裁,有令。”

他刻意加重了“总裁”两个字。

“上海,马上就要打仗了。”

“炮弹无眼,为了向先生您的安全,总裁特意派我们来,接您去一个安全的地方。”

“哦?”

向海潜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

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

“去哪里?”

“香港。”

毛人凤干脆地回答。

院子里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风停了。

鸟也不叫了。

只剩下那十几个黑衣人,冰冷的,几乎没有温度的呼吸声。

向海潜看着毛人凤,嘴角似乎牵动了一下。

那不是笑。

“如果,我说,我不去呢?”

毛人凤脸上的笑容,终于,消失了。

他微微歪了歪头,像是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向先生,您是聪明人。”

他不再用敬称,话语里的那层客气外衣,被彻底撕了下来。

“总裁的命令,不是在跟您商量。”

“这是通知。”

他的目光,扫过向海潜身旁,那个吓得面如土色的老管家。

又扫过屋檐下,笼子里那几只,还在不明所以地,梳理着羽毛的画眉鸟。

威胁,不言而喻。

“飞机,已经在龙华机场等您了。”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您的行李,我们就不等了。”

“请吧。”

向海潜,沉默了。

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

他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

看了一眼,那几只,还在笼子里,欢快鸣叫的画眉。

然后,他转过身,迈步,向外走去。

全国解放以后,向海潜派袁良驺到上海、北京,分别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递交信件,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这时的向海潜已身在香港,不能有所作为了。

……

陆羽茶室里,一片死寂。

陈山,静静地听着。

向海潜,喝完了,杯中的,最后一口茶。

他站起身,拍了拍,陈山的肩膀。

“我们,老了。”

“回不去了。”

“但是,阿山。”

他看着陈山的眼睛,目光里,是前所未有的,郑重和期盼。

“你的路,才刚刚开始。”

“这块牌子,在你手上。那么多洪门仲昆的,饭碗和前程,也都在你手上。”

“别让我们失望。”

“也别让,那些在海外漂泊的几十万兄弟,失望。”

陈山,握紧了手中的,汉白玉腰牌。

他站起身,对着向海潜和徐朗西,再一次,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次,他没有说话。

但他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今天起。

他,陈山。

就是,天宝山的山主。

就是,香港数万洪门兄弟,新的希望。

他,要带着他们。

杀出一条,回家的路。

这一章,或许与主线无关,但我想写下它。

因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太多太多像向海潜老爷子一样的人。

他们做出了选择,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他们或许永远也看不到的,崭新的中国。

他们的名字,大多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无人知晓。

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这份安稳与繁荣,正是建立在他们当年的负重前行之上。

致敬,那些无名的英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