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2章 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4/4)(2 / 2)

加入书签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今年2月投资了一家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影视制作公司,并在6月23日参与一档寻找电影天才的真人秀节目《全民电影》,希望对一部电影从选题、融资、组队等制作阶段开始,到发行、再到播放的全流程,提供深度数据规划与策略支持。

就连新浪也将商业化嫁接到影视上。6月19日新浪透露将基于新浪网、微博用户行为及数据挖掘,要以资本合作方式,为电影业提供从立项到上映期的营销方案。

未来新浪娱乐还计划与影片发行商、电影院和票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打通整个微博的售票循环体系。

颠覆电影格局嘛!

现在已经在颠覆了——涉及电影融资、销售、宣传发行、制作等多个环节。

于东有这种想法很正常…

……

“宣传、制作、发行,甚至还有能力通过众筹解决资金问题,于总,这种类型的公司有没有很熟悉?”

“熟悉?”

“研究一下北美电影市场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只要票房繁荣,资本涌入的时候,这种反作者,反创造的制片厂主义就要抬头。”

沈言旁若无人跟于东聊起了制片厂主义。

又叫制片厂制度。

两人扯了半天,于东问道:“听说星火工作室拒绝了很多资本的投资?”

“我们的现金流非常健康,不需要外来资金…我现在做电影,五个亿成本的电影,咬咬牙,自己也能做!”

“你们要做五个亿成本的项目?”

“我们有科幻电影企划划,《火星救援》拍摄结束,同步做了一部小成本的《登录月球》,之后会做《流浪地球前传》、《全频带阻塞干扰》、《独行月球》,这些都是大投资项目…”

话题到此终止,于东上台说了他的观点‘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

“未来的电影公司的发展,就是满足BAT(百度、腾讯、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院线是我们的基础阵地,线上线下卖票都可以,剩下的就是电视剧和网络剧。”

“电影产业,内容为王,是一个创意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创意,但是要形成规模化、平台化的产品线。BAT已经给我们确定了平台受众——我们叫“观众”,他们叫“用户”,如果把两个打通,BAT已经是未来最终的归属。”

“他们通过大数据,观众兴趣以及自身庞大的IP池…”

原本沈言还打算听听于东的暴论,后来,就没有想法了……

扯到了大数据还有IP…

经过长达一两年的媒体洗脑,很多传统电影人真的认为IP电影才是电影的出路。

因为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导演找到好剧本后,寻找投资、制片方,然后组织团队、演员拍摄,最后直接与观众见面,中间几乎没有与观众互动。影片效果与观众期待值,经常发生出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像是一场赌博,很难预见;

但是互联网企业做电影流程不一样:首先制片人会从的“IP池”里选择一个合适的IP,因为明星、精品IP往往自带粉丝,而且粉丝的黏合度高、聚合力强,拍摄期间,还会利用社交网络与粉丝互动,通过网络文学、动漫等在线业务的用户行为洞察,为电影创作提供决策辅助——这就是传说中的用大数据拍电影。

很忽悠人…

如果沈言没有后世记忆,大概率也会被忽悠…

但他知道那帮所谓的大IP电影,口碑、票房都很惨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