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45章 实用之试(1 / 2)

加入书签

大殿之上。

李安石徐徐向前,又进两步,直至距御阶不足十丈之地,方才再启口:

“陛下,臣年尚轻,或许见识尚浅,然读经史所久,粗知祖宗之法。”

“千载之中,凡欲立国者,皆重三纲:礼典、律法、取士之道。”

“前二者可修缮,可时调,惟第三者——取士之法,最不可轻改。”

“它系寒门之望,系士林之誉,系士德之流续,系社稷人才之源。”

“而今日之大尧,恰恰因其制严而名传神川,因其公而为列邦效仿。”

“臣实不敢妄称其‘尽善尽美’,但也实难想象,若非有大弊、巨患,陛下欲从何处革起?”

他说至此处,顿了顿,目光缓缓落在殿中那数千名录之上:

“若是因人数太多而难定优劣,臣以为许公之策足矣。”

“若是因近年中举者才不堪任,臣亦请由考纲加深、策题加难,朝廷增设实务之问、简策之比。”

“若是因寒士难入仕途,则当增设贡额、设特试而非废其全制。”

他转身,朝向诸位群臣:

“诸位皆是经历三试五程、六阅九问而立于斯者,亦皆知此法之艰辛、公允、威望、约束之所在。”

“试问一句,若陛下今日一言改制,明日那万千士子将持何心苦读?又以何法自处?”

殿中寂然。

无人作声。

是的,李安石所言正中他们心头之痛。

此刻站在金銮之中者,谁人不是寒窗十载、一试成名?谁人不是靠那一纸策题步入庙堂?

若是制度一朝尽废,那这“士道”二字,又何以继往开来?

“陛下,”李安石终究还是低头一拜,声音变得低缓却坚决:

“臣请陛下三思。”

话音落处,殿中再起轰然附议之声:

“李公所言极是!”

“陛下慎之!”

“万不可因一念之勇,而弃百年之基!”

“此事,非小议。”

一道道声音,如山涛奔涌,层层叠叠,滚滚而来。

金銮殿中,气氛陡然变得肃杀而凝重。

萧宁却不言不动,仍是那般静坐于御阶之上,面无怒容,唇无波澜。

唯有他垂落的手指,在龙案之上缓缓扣着木纹,一下接一下。

节奏不急不躁,犹如山中钟声,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就在这压抑将至顶点之际,少年天子缓缓起身。

冕旒轻落,身影被朝光拉得修长而冷峻。他俯瞰群臣,目光不冷不怒,却胜过千言万语。

“诸卿所言,”他的声音终于响起,字字平稳,带着天子少有的肃然,“朕听到了。”

“但——”

他的语调忽而一顿,眼神骤冷。

“朕尚未言改何制、变何法,诸卿便群起而攻之,举祖宗之训,搬前贤之鉴,尽以危言劝止。”

“这,便是尔等辅政之道?”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面色齐变。

许居正眉头陡皱,霍纲神色动容,连李安石都悄然垂首,一言未发。

“朕不过言‘欲改科举’,便如此反应。”萧宁目光淡淡扫过朝列,“若今日朕真欲废举设荐,恐怕诸卿便要言及宗庙动摇、社稷倾覆了罢。”

众臣面面相觑,无一人应声。

许久,许居正再度出列,神情凝重:

“陛下,臣非妄议,实为忧深虑远。”

“臣辈所忧,并非改革之志,而是改制之果。”

“前代有言:‘制度者,积百年而立,毁一朝而不可复也。’”

“臣敢言,非是今日之臣拘于旧俗,而是千年来已有三次动科举之变,皆以失败而终。”

“第一,文宣帝时,欲以策对减赋为纲,试士务实,不试词章。百日而止。”

“第二,贞平末年,定士科曰‘重行艺、轻浮文’,以吏能取士,不分文榜。三年之后,举者失望、官场混乱,礼部复旧章。”

“第三,太初初年,一度试以问政、经事、调兵为题,然士子无所措手,举者寥寥,主考自请削秩,终归典籍之问。”

“故而今日朝堂之上,但凡经历风波者,皆知一事——”

“科举之制,不怕细修细调,但忌大破大立。”

“历代三次改革,皆有志者出,皆无一成事。”

“所以,陛下欲改之言,臣等不敢轻听,更不敢轻信。”

霍纲亦道:

“陛下,若陛下所言之‘改’,果真为去其弊、补其缺,诸臣自当扶持。”

“但倘若变其根本,改其取士之门槛,则非一家之议,非一朝之利,而是关乎百年之基。”

郭仪随之出列,神色肃然,沉声道:

“臣并非不信陛下之志,只是实不明白——此制行久,民心所归,士林信奉,为何非改不可?”

“臣愚见,如今士子入仕,虽历年苦读,然终有门可入。”

“倘若一朝破旧制,立新法,试题变其本体,恐士子茫然无所适从,反致怨声载道。”

“旧法虽陈,但天下得以循之;新法虽新,若无章程成体,只怕画蛇添足。”

魏瑞亦点头:

“陛下,这数百年来,无一邻国能超越大尧之制,便因我之科举典章最精,试题设问最合事理。”

“臣实难想象,还有何等更优之法,能胜如今之制?”

“若真有,臣愿一听其详。”

众臣齐声附议,殿中再度起伏一片。

萧宁不语。

他静静听完所有人之言,只是神色愈发淡然。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所以,诸卿之意,是天下再无可变之制,是千年既定之法便是人间至理,不可逾越?”

无人答话。

但那一张张凝重之面孔,无不写着“默认”二字。

萧宁眼神微眯,手中轻轻转动一方墨玉镇纸,半晌后,语调忽而低沉:

“朕非不识旧法之妙,亦非不知变制之险。”

“但今日要改者——并非举制,不废殿试,不毁乡会三程,不破礼部贡籍之纲。”

“朕所欲变者,唯有一事。”

“便是——试题。”

话音一落,殿中震动。

许居正怔了怔,霍纲一愣,李安石猛然抬头,其余官员更是惊诧失色。

“改试题?”

有人低声自语,面带迷惘。

殿中倏然寂静。

沉默如潮水退去,卷走了先前的纷争与喧哗,留下的是一片凝结了数息的茫然。

众臣面面相觑,不少人眉头紧锁,似听得分明,又似完全无法理解。

站在朝堂上的人,哪个不是历经三试五关、数度挑灯夜读、以一纸诗策换来身上朝服的士林中人?

他们熟悉礼部的考程,熟悉乡试的规矩,熟悉殿试的体例,也熟悉那一道道自千年前便已定下的命题范式。

“改试题?”

这三个字,从未以如此突兀的姿态,横亘在他们面前。

从未有人认真地想过,这件看似“小而细微”的事情,其实牵动的,可能是整个朝堂之根、天下士林之本。

不出数息,数道身影缓缓迈出朝列,神情复杂。

霍纲首当其冲,沉声出列:

“陛下,臣斗胆请言。”

他顿了一下,目光望向御阶之上那道纤瘦却高峻的帝王身影,神情中既有敬畏,也有几分隐约的忧惧:

“试题之设,固属小道,但其背后,系之者极大。”

“自文宗以来,四书五经、诗赋策论,已为士子取仕之范。其设题之法、评卷之规、比试之序,皆由礼部严守,内廷监阅。”

“其所以延续至今者,正因其所问之道,不离儒典、不离理法、不离治术,是为士道之根基。”

他微微抬头,眼神愈发凝重:

“试问陛下——”

“若不问经义、不问礼治、不问法理,那天下读书之人,所学何在?其志何往?其言行何依?”

边孟广紧随其后,亦出班拱手:

“陛下,臣年少不才,昔年应试,三年四举方得一第。”

“深知士子之苦,亦知考题之规矩,虽陈旧,实为所宜。”

“若非四书五经、典策诗文,那陛下欲考何题?”

他顿了顿,语声愈加低沉:

“若问时政,则恐论空泛无据;若问吏事,则众人未历其职,难辨可否;若问异书杂论,又恐离圣道正宗,引天下士子风气之偏。”

“若真欲改题,臣请陛下慎之,慎之。”

此言一出,朝中一众旧臣、清流之士、礼部官属,纷纷低语附和。

“是啊,题可改小,不可改体。”

“此千年来,试题虽常小调,然未有废经弃义者。”

“若一朝变题,恐朝纲不明,士道混乱。”

“试题虽小,实则大患。”

连那些新近入仕的年轻文官,也不禁面露犹疑之色。

他们读的是儒家经典,学的是旧时题目,胸中装着的是子曰诗云。

若一朝换题,他们昔日所学,是否就此成空?

他们原本引以为傲的答策之术,是否再无用武之地?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莫可名状的不安与抵触,宛如初春夜雨之前沉沉的压气,凝在金銮殿穹顶,久久不散。

御阶之上,萧宁仍未言。

他神情平静,目光缓缓扫过朝臣,每一位都未曾错过。他们眼中或迷惘、或惧意、或不解、或质疑……皆被他一一收于心中,却始终未做一语回应。

沉默愈长,殿中愈是忐忑。

最终,许居正缓缓出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