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章 我不会加更感谢打赏订阅投票(2 / 2)

加入书签

更清楚,林思成在王教授心目中的份量……

气氛有些沉寂,几人也没了讨论的心思,盯着实验台。

林思成有条不紊,不疾不徐。不大的功夫,就将所有碎瓷的位置归类复位。

其一为明永乐官窑“紫金釉细砂洒金钵”:通体呈酱色,内部施釉,光亮如镜,如染紫金,故称紫金釉。

外部为素胎,入炉前会做砂质化处理,同时添加含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釉料颗粒。烧好后,器物表面会呈现独特的“洒金状”斑点。

烧的不多,留传下来的更少,如果不是残器,价格至少上百万。所以就这么一只破碗,还缺好大一块,却花了整整三万八。

优点是就缺那一块,比较好补。

第二件也不差:明嘉靖德化窑猪油白釉碗。

成名思议:釉面莹厚细腻,油而不亮,温润如玉,呈现着肉眼可见的具有冻猪油般的油脂感。

而且胎质极薄,虽密却透,绝对算得上德化猪油白中的精品。

可惜,更破:二十多块拼一起,竟然还有十好几个窟窿。大致算了算,至少缺三分之一。

想要补全,补好,更补出残器应有的价值,就必须有极高超的手艺。

大致清理了一遍,林思成开始固胎:大致就是在断茬上抹一遍生漆,再烤干。

步骤相对简单,所以林思成极快,一刷一抹,然后往电窑里一摆。

酱的白的四十多块瓷片,十五分钟搞定。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再是研究生,在大学时期可并不分什么铜或瓷,所有分类的实践课都得上。

台下那几位至少知道各种修复方法的工艺流程,更知道瓷器固胎该怎么固。

但就林思成这个速度,导师来了都绝对没他快。关键是太随意,像是在给烤串刷酱。

问题是光图快,你刷匀了没有?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他们知道:林思成是真的会,至少比他们大学时期熟练的多的多。

但不算奇怪:林教授那么有名,该知道的都知道。林思成从小耳濡目染,肯定要比普通人强很多。

几个人自以为然,林思成取出烘好的瓷片自然阴干,又开始调漆。

原材料不多,就五种:黑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