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7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航海时代!(2 / 2)

加入书签

平江城乃是这个时代数得着的坚固城池,由大城和子城构成。大城周长三十五里,城外护城河宽四十丈,有城门五座: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这些城门又皆有水陆两门。

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系平江府衙署所在地,四周也围以城墙,周长也有十二里。

二十万大军,还守不住平江城?

平江乃是宋国数得着的富庶地区,也不缺军粮。

宋国朝廷想要派兵来剿,尽可以试试!

当然了,这时候平江义军的内部互不统属,分为十数股大势力,内部矛盾是非常大而且难以弥合的。

唯一能让他们团结起来的,也就是北方赵官家的名号了。

李师勇在众头领的议事厅上,挂了一副对联。

上联:替天行道。下联:等待招安。横批:北方赵官家万岁。

这副对联当然写的不伦不类,但是这些头领大都是粗人,不写这么明白,这些大老粗看的懂吗?怎么号召大家一起守平江?

非但如此,李师勇赶紧派人乔装打扮,去给还在襄阳的赵朔送信,请他速派一员大将来平江坐镇。

平江这么多股势力和兵力,倒是不担心宋国来平叛。但赵朔的使者来得晚了,恐怕内部就要发生火并了。

而且,这十几股义军头领里面,恐怕就有黑冰台的人。只是地位低微,没有上面指示,不愿意暴露身份罢了,李师勇的大个大头领的位置并不稳当。

唯有赵朔的正式使者来了,承认了李师勇等人的功绩。他们掀起这一场大乱的巨大收获,才算落袋为安。

……

……

与此同时,福建路,福州城。

“我大宋立国两百余年,朝廷对尔等不薄。如今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逼近临安,正是需要大家为君父分忧之时。诸位还请尽心竭力,为朝廷出力啊!”

福建安抚使、福州知府吴渊,目光灼灼,向着五六十位大海商看来。

吴渊是吴潜的哥哥。

虽然吴渊现在还不知道兄弟惨死平江的事实,但现在心情着实说不上舒畅。

没办法,福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平原面积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田地甚少。

赵朔要杀来福建平分田地,对于那些官员士大夫影响不大,他们凭什么和赵朔拼命?

这些官员士大夫又都是有后台的,吴渊也不敢逼迫太甚。

靠福建本身的兵力勤王,那就更不靠谱了。

大宋行“强干弱枝”之策,天下强军主要聚集于都城和边境。

在南宋,就是集中于临安、两淮、四川和京湖地区。

福建既不是国都,又不是边境,自然兵力弱的可怜。

十年前,大宋以高出原本就价格高昂的官盐的数倍价格,强行“计口敷盐”。

就这,所售卖的食盐中还掺以灰土,不堪食用。

福建土地贫瘠,除了那些参与海贸的百姓,全部困苦不堪。哪里能吃得起这么贵的盐?直接导致了福建的私盐盛行。

朝廷为了保证收入,又强力镇压,福建处死的私盐贩子超过三千人。

终于,在五年前,福建一个叫晏梦彪的私盐贩子,集合数百名走投无路的盐贩,在宁化南部的潭飞石祭举行武装起义,不到一年时间,兵力就达到五万多人,不仅攻占了福建十数个县城,而且兵进江西,攻占了宜黄、崇仁、金溪等县。

凭福建和江西本地的力量,根本就无法镇压,最后没办法,南宋朝廷派淮西将王祖忠率三千五百名淮西精兵入闽增援,才将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现在大宋的食盐策略分毫未改,吴渊敢调一兵一卒出福建吗?就不怕再来一个晏梦彪?

再说了,就算能调福建兵去勤王,那些弱兵有什么用?他们就算倾巢而出,连三千五百个淮西精兵的战力都不如。

吴渊没办法,把主意打到了这些大海商的身上。

商人嘛,有什么胆子,敢不听他这个福建安抚使的命令?

而且,这些海商有无数大船,从事海贸。他们出海之后,要和滔天巨浪搏斗,要和当地土著战争,甚至要和临时客串一把海盗的海商搏斗,那些水手是颇有战力的。

如果这些海商肯勤王,福建不就能出一支可战之师了吗?

“安抚使放心,朝廷危难,我们王家绝对不会袖手不管!”

“我们冯家,愿出全力!”

“楚家子弟,尽皆愿意为朝廷效死!”

……

吴渊话音刚落,众海商就纷纷发言慷慨激昂,看那样子,真是好一群大宋的忠臣孝子。

其中一个大食人叫的最为大声,道:“我们蒲家,愿意出大船二十艘,中等船只一百五十艘,兵八千人,为朝廷效力!”

“这么多?”

吴潜大喜过望,来到那大食人近前,道:“你是……泉州蒲家的家主蒲……蒲……”

“蒲开宗!”

那大食人慷慨激昂地道:“我受朝廷大恩,以大食人之身,官居安溪主簿之职,怎敢不为朝廷尽心竭力?说实话,我们蒲家既没有这么多船,也没有这么多兵。但是,为了这次勤王,我不仅联络了福建各地的同族,还有广州的诸多同族,才凑出了如此众多的兵力和船只。”

“非但如此,我还准备亲自领军,让我两个刚刚长大的儿子蒲寿成和蒲寿庚为副,誓保大宋朝廷,与赵朔周旋到底!”

蒲开宗对大宋当然没那么忠心。

在历史记载中,他的儿子蒲寿庚不但主动投降了元朝,而且屠尽了泉州城内的大宋宗室。

不过,这不是赵赫对真神教太狠了吗?一切仿高丽例,对待真神教诸国。

包括泉州蒲氏在内的真神教子民,对赵朔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

真神教诸国被蒙古十五万大军攻打,处境十分艰难。

他们已经做好了,分散实力以待将来的准备。

一部分准备退往欧罗巴诸国,请求收留。

另外一部分的退路,就是南方的大宋了。

大宋有万里江山,坚城无数,八千多万子民,赵朔应该攻不下来吧?

所以,他们要宋国的真神教子民,竭力保宋国的安全,并且趁着这场大战夺取宋国的高位。

有朝一日,来个鹊巢鸠占,也未可知!

吴渊可不知道蒲寿庚的所思所想,大喜过望,道:“好!我大宋有你如此忠臣,何愁保不住江山社稷?”

然后,又向其他海商看来,道:“一个番人尚且如此忠于我大宋,何况汝等?诸位务必以蒲开宗为范,竭尽全力,出兵勤王!”

“是!”

众海商齐齐躬身,高声答应。

不过,当七日后,众海商的船队齐聚泉州刺桐港,准备开拔勤王之时,吴渊就傻眼了。

举目望去,除了泉州蒲氏的船队之外,只有大大小小不到百艘船只,总兵力估计不超过两千!

“诶!我说你们张家,实在是做的太过分了。”

港口上,泉州王氏子弟王四光,向着张氏子弟张有明看来,道:“张家的船只,虽然不如蒲家多,但也差不了多少。就派你带着两艘船,百十人前来,也太不给朝廷面子了。”

“这话说的,好像你们王家出力多似的?”

张有明冷笑道:“大宋对我们商人不薄?盐铁也就罢了,酒、茶、香料、明矾,这些能赚大钱的货物,哪个不是握在朝廷的手中,不准我们商人参与?还有,三十里就一个税卡,再加上税吏的吃拿卡要,老实做买卖怎么能活的下去?就更别提交钞贬值,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这些商人了。”

王四光点头,道:“确实如此,现在山东的板桥镇又发达起来了,抢了不知我们多少生意。人家赵朔大王对商人才真叫好,除了关于军械的物资外,任凭商人交易。”

“关键是税收啊!”旁边楚氏子弟楚天河,在一旁接话道:“赵朔大王几万里江山,只用交一次税,这是多大的德政?赵朔大王的兵马不攻过来,我们凭什么和北方商人竞争!”

王四光道:“听说了吗?赵朔大王的海船,都能捕鲸鱼了!”

“还能去南洋挖鸟粪呢!一船船运回来的都是钱啊!”楚天河眼睛中简直要冒出光来,道:“咱们不成为赵朔大王的子民,怎么可能得到这种造大船的技术?”

王四光道:“如果我们也有了这技术,四海任意纵横,获利恐怕比今天的五倍都不止!”

“所以啊,对那位安抚使,咱们应付应付就得了,找机会就开溜!”

张有明望向大海的方向,心中豪情万丈,道:“在赵朔大王的治下,我们的商船,恐怕能遍布整个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