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3章 君子慎独(1 / 2)

加入书签

上书房内,胤禟、胤?和胤祥被梁九功“押送”回来,三人垂头丧气地跨过门槛,互相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梁九功原本还担心他们闹脾气,正琢磨着怎么劝,谁知三个小家伙竟出奇地安静,各自埋头奋笔疾书,连交头接耳都没有。

他暗自稀奇,却也没多言,只低声吩咐小太监备好茶点,免得几位阿哥真饿着。

这时胤?忽然抬头,冲梁九功咧嘴一笑,道:“梁谙达是不是在想——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咱们几个竟这般老实?”

梁九功被戳破心思,连忙赔笑:“十阿哥说笑了,奴才哪敢……”

胤?摆了摆手,神色难得认真:“二哥早说过,‘学问不是做给皇阿玛看的,得自个儿明白才算数’。”

他指尖点了点案上的《春秋》,“从前偷懒,是觉得横竖应付过去就成,可如今想想,若连圣贤道理都读不通,往后还怎么替二哥分忧?”

胤祥闻言,搁下笔温声道:“十哥这话极是。《礼记》有云,‘君子慎独’,便是无人督促,也当时时自省。”

胤禟轻摇折扇,虽被收了西洋画册,却也不恼,反而悠悠道:“《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他眸光清亮,“二哥教我们读书,从不拘泥章句,而是要我们明理知义——若只为应付差事,反倒辜负了他的苦心。”

梁九功听得一愣,随即笑道:“三位爷这般进益,太子爷若知晓,定然欣慰。”

“那是自然!”胤?得意地扬起下巴,活像只骄傲的小孔雀,“上回二哥教我《春秋》‘郑伯克段’的典故,连顾师傅都夸我悟性——”

话未说完,胤禟的扇骨已轻轻敲在他脑门上:“快写你的罢!再显摆下去,宫门下钥前都交不了功课。”

殿内一时寂静,唯闻笔锋摩挲纸页的沙沙声。

*

胤禟咬着笔杆,皱眉思索:“‘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中庸》的注解该怎么写?”

胤祥思索一番,开口道:“二哥之前讲过,《中庸》这一句是说君子之道广大精微,既显于外,又藏于内,不可偏执一端。”

他顿了顿,提笔蘸墨,“就像二哥处理政务,既要有雷霆手段,又要有仁心,否则便失了中道。”

胤禟眼睛一亮:“对!我记得二哥还举了例子,说为政者若只知严苛,百姓必生怨怼;若一味宽纵,则纲纪废弛。”

他边说边写,笔下流畅许多。

胤?听得一愣一愣的:“十三弟,你记性可真好。”

胤祥笑了笑:“二哥讲得透彻,自然好记。”

三人越写越顺。

胤禟笔下不停,心里想着胤礽当初教他的法子:“《尚书》艰涩,但若拆解句读,先明其义,再记其形,便不会觉得难了。”

他手腕微转,笔锋流畅,竟比平日快了许多。

“《尚书·洪范》有云:‘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此言君王当立中正之道……”

胤?咬着笔杆,盯着《春秋繁露》里“天人感应”那段发愁,忽然灵光一闪——“十弟,读董仲舒不可死抠字眼。”

记忆里,胤礽执卷浅笑,“他讲‘天’与‘人’,其实是在说君王该如何顺应天道。你想想,皇阿玛为何常提‘敬天法祖’?”

“原来如此!”

胤?一拍脑门,笔下顿时流畅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