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9章 宇宙的诗歌(2 / 2)

加入书签

并且模型并非凭空生成,也需要大量的数据灌注,想要在氧化镓上再突破,也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这个模型在其他简单材料上的应用,却是出乎预料的好用,据说鄂维南院士他们已经又合成出了一种新型耐高温材料,已经超过当前最先进的陶瓷材料,耐受温度达到了两千摄氏度。

同时氧化镓的工业化也已经提上日程,某神秘部门已经跟肖蒙教授和鄂维南院士联系上,双方正在积极推动氧化镓的工业化。

陈辉并没有参与这些,他也不准备继续参与后续的实验,模型就在那里,有谁需要使用尽管使用好了,可以预见在半导体材料上的成功,将会掀起一波狂潮,恐怕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暂时跟陈辉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已经将所有的精力放到了质量间隙的证明上。

早在之前他就已经完成了对非微扰理论框架的搭建,通过融合量子场论的路径积分、几何分析的非线性技巧,以及拓扑学中的辫群思想,将无限维规范场空间视为一种动态纤维丛,其曲率涨落直接编码质量生成机制。

他就像织布者一样,用拓扑丝线编织规范场的量子褶皱,褶皱的密度对应质量间隙的大小。

陈辉已经卡在这个关口很长时间了,一些关键点他一直没有想明白。

或许,只能继续提升熟练度,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陈辉深吸一口气,不再着急,埋头继续研读相关领域的论文。

咚咚咚……

回头看去,发现是蔻依抱着一叠论文站在门口。

“进来吧。”

陈辉点头,虽然蔻依和李泽翰,现在还在跟着鄂维南院士他们进行材料学相关的研究,但遇到问题,蔻依还是会按照之前的约定,下午三点来找陈辉。

“老师,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蔻依神色沮丧。

鄂维南院士给他们描绘出一副绝妙的图景,可惜,这个图景在第一步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氧化镓的工业化良率还不到20%。

这个水平根本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工业化,成本太高了!

工业化跟实验制备是不一样的,需要批量生产,需要成本更低,需要生产步骤尽可能简单……

别看杨驰在实验室一次就成功了,但他们制作那样一片晶圆的成本高达五百块,这还是没有算上设备损耗成本的情况下。

这显然是工业化无法接受的。

“说来听听。”

陈辉也正好在质量间隙问题上久攻不下,换换脑子也好。

“问题太多了!”

蔻依轻叹一声,“氧化镓晶体生长需精确控制温度梯度±0.1℃,但目前工业化设备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只能在±0.5℃左右,导致晶界缺陷密度增加。”

“在使用垂直布里奇曼法时,又依赖铂铑坩埚,但现有坩埚在高温下易氧化变形,寿命极短,频繁更换导致工艺中断。”

蔻依竹筒倒豆子般的在陈辉面前诉苦。

这些陈辉倒是有所耳闻,鄂老他们研发新的耐热材料就是为了解决坩埚寿命问题。

“最近鄂老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坩埚是没问题了,但8英寸晶圆在快速冷却时因晶格膨胀系数差异易产生应力裂纹,缺陷密度高达10cm,都已经不是影响器件寿命,索性都没法正常使用……”

“等等,你说什么?”

一道灵光在陈辉脑海中闪过,他抬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