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章 风波定(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2 / 2)

加入书签

我看的出,您对食品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似乎有很深的思考,不知是否方便,改日去你的工厂参观交流一下?我对你们如何将经验转化为参数,再用设备稳定输出的过程很感兴趣。”

港岛理工学院是港岛综合学科研究比较全面的院校,应用科学系更是能够开展食品及相关应用研究的院系。

陈秉文深知,陈记糖水若想真正突破街头巷尾的局限,在食品工业领域走得更远,开发出像瓶装饮品一样便捷、标准、能走入千家万户和便利店的新产品,周教授及其背后的学术资源将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听到周教授主动示好,陈秉文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与港岛理工这样的学府建立联系,对陈记未来的技术升级、新品研发和人才培养,意义不可估量。

“当然欢迎!周教授能莅临指导,是我们陈记的荣幸!”

陈秉文立刻热情回应,“我们随时恭候。关于标准化,我们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数据,虽然还很初级,但效果显著。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向您和专家们请教,希望能得到更专业的优化建议。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让传统糖水突破现制现售的限制,走得更远。”

说到这里,陈秉文话锋一转,直接点出了糖水行业当前最大的瓶颈:“周教授,正如您所说的,传统糖水的魅力在于新鲜,但也受困于新鲜。

现制现售的模式,就像一道无形的天花板,严重限制了它的销售范围、消费场景和市场规模。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现代食品科技,在尽可能保留传统风味精髓的前提下,打破现制现售的枷锁?

比如,让它能像汽水一样装进瓶子、罐子,安全地储存、方便地运输,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不仅是个未来快消品的发展方向,更是陈记能否从一家成功的糖水铺,蜕变为一个真正现代化食品品牌的关键问题。

陈秉文一直在留意,只是苦于身边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现在有机会与周教授交流,自然不会放过。

周教授听罢,兴奋的用力地点点头:“陈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现代食品工程领域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命题之一,如何在工业化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锁住风味、留住新鲜!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开发。”

“乐意之至!”

陈秉文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回应着周教授的热情提议。

这声“乐意之至”绝非客套,而是发自肺腑的期待。

虽然他拥有超越时代的记忆,知晓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大方向,甚至能清晰地勾勒出解决“锁鲜保质”问题的关键路径。

但这些终究是宏观方向,真正要将其变为现实,将概念转化为可落地、可量化、可复制的工业化生产流程,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科学实验、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无数次枯燥的优化调试。

而这,正是周教授及其港岛理工团队的核心价值所在。

“好!陈生,有你这份决心和开放态度,我对我们的合作充满信心!”周教授伸出手,与陈秉文用力一握,“我尽快安排时间,带团队去你工厂实地考察!

让我们从一碗小小的糖水开始,共同探索传统美食工业化的无限可能!”

港岛理工学院一行,不但查明观塘厂加工用水的具体情况。

更是为陈记糖水未来发展找到技术外援。

这让陈秉文心情非常愉快。

“文哥,这下总算踏实了!”高振海长长吁了口气,“周教授真厉害,讲得明明白白。”

陈秉文笑道:“那可是港岛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后肯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请到周教授......”

回到观塘厂时已是下午,出租车刚停稳,高振海便指着厂区入口处对陈秉文说道:“文哥,你看!那是不是记者?还扛着相机!”

厂门口,一个穿着记者马甲、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年轻人,正踮着脚朝厂区内张望,手里还拿着笔记本。

陈秉文心里一突,目光扫过那个穿马甲的身影。

记者的出现出乎意料,是福是祸?

他脑中瞬间掠过无数种可能:是有人针对负面事件继续追打?还是有其他目的?

“文哥?要不要......”高振海脸上带着明显的警惕,手甚至下意识地摸向车门开关,似乎想先下车把人拦住问个清楚。

他的想法很简单:刚摆平麻烦,又来记者,准没好事!

“阿海,”陈秉文的声音沉稳地响起,及时制止了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们正大光明做事,没什么好怕的。走,看看他怎么说。”

他推开车门,大步走向厂区门口,主动开口问道:“先生你好,请问找哪位?”

那年轻记者听到声音,立刻转过身,脸上带着职业化的笑容:“您好!我是《港岛商报》商业版的见习记者,林晓伟。”

说着林晓伟掏出名片,语速很快地说明来意,“是这样的,今天我在油塘工业区见到贵厂那份致歉告示和处理方案,觉得非常特别。

这种处理方式在港岛商界很少见,所以我想冒昧前来,想做个专访,不知是否方便?”

“原来是林记者,幸会。”

陈秉文接过名片,大大方方说道:“我是陈秉文,这个厂的负责人。

采访没有问题,这次事件虽然是个意外,但确实暴露了我们管理中的不足,也促使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改进。

如果能通过您的报道,让更多市民了解我们对品质的坚持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倒也算因祸得福了。”

他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林记者想了解哪方面?我们边走边聊?

正好让您看看我们厂的生产。”

他没有带林晓伟去办公室,而是直接引向那套此刻正嗡嗡运转着的崭新工业级净水设备。

“林记者请看,”陈秉文指着那管道交错的净水设备,“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这次整改的核心。”

说完,他朝一直跟在身边的高振海使了个眼色。

高振海秒懂,立刻从包里取出带着港岛理工学院印章的水质检测报告递给林晓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