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六十四章:汉兴十二剑!(6K,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刘辩最终还是没有只召见董卓一人,毕竟黑山贼此役之后威胁陡增,已经成为了朝廷必须尽快根除的大患。

随即又派吕强、赵祐等黄门冗从,召太傅卢植、司徒刘焉、司空崔烈、尚书令刘陶、尚书仆射羊续、后将军皇甫嵩、左将军董卓,以及中军各校尉及以上将校,齐聚乐成殿议事。

“拜见国家。”

一众重臣鱼贯而入,依序落座于乐成殿内。

来时的路上,冀州刺史张延的荒唐败绩早已通过一众黄门冗从口中得知。

毕竟不是正式朝会,只是天子召集一干重臣私下议事,也没有讲究太多的次序问题。

因此司徒刘焉按捺不住,率先对张延发难,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失望与愤怒,道:“朝廷才安生几日?先是雹灾,后是螟患,天灾避无可避也就罢了!可这人祸……张延此人,实乃无能至极!”

这回倒不是刘焉刻意找存在感,而是实实在在对张延深感不满。

六年前,他本人就曾担任冀州刺史!

上一任冀州刺史是卢植,再上一任是如今的玄菟郡守公孙度,而再上一任就是他!

虽说那时的州刺史仅秩六百石,职权以监察为主,只有少许政权,手中也无兵权,但刘焉正是凭借在冀州的政绩才得以累迁南阳郡守、宗正卿,直至太常卿和如今的司徒之位。

上了年纪的人,终归是有些念旧的。

冀州这片土地,浸染着他当年的心血,目睹继任者如此荒唐无能,胸中憋闷,甚至直呼张延姓名而非表字,鄙夷羞辱之意毫不掩饰。

然而殿中尚有比刘焉更愤怒的,崔烈这位司空的愤怒比起刘焉有过之而无不及。

崔烈面色铁青,眼中寒光慑人,声音都因为极力压抑而微微发颤,怒道:“司徒公所言极是!此人丧师辱国,依律当斩!”

崔烈是冀州人,他的故乡博陵郡亦遭黑山贼寇劫掠!

更令他痛心的是,其幼子崔钧崔州平,现任冀州刺史府簿曹从事。

崔烈本想请王朗卖个面子,为崔钧举孝廉出仕。

但崔钧却认为自己应该先积累实务经验,崔烈认同了崔钧的想法。

毕竟嫡长子崔均如今深陷不知何时就会谋反的陈王刘宠手中,尽管天子安排了几位武艺高强的绣衣直指保护,但谁也说不好崔均能不能活着出来,崔烈已经做好了嫡长子殉国蒙难的心理准备了。

若崔均当真不幸殉国,崔钧便是他唯一的独子了。

他只求幼子安稳,不求显达,故将其安排在冀州刺史府任簿曹从事,主管钱粮簿册。

岂料此番征讨黑山贼,崔钧负责为张延督运粮草,竟遭黑山贼突袭,身中两刀一箭!

若非崔烈安排的护卫拼死相救,崔钧早已殒命。

但即便如此,崔钧身边的族人书信中也表示,箭和刀口虽然并未涂毒,但崔钧仍然昏迷未醒,尚未脱离危险。

受刀兵之伤后的昏厥,崔烈自然明白那是为何昏迷。

但他并无什么良方,廷尉府大狱平日里受刑的囚犯有多少人死于伤口感染,而大汉的边郡每年又有多少人死于伤口感染,这死亡率有多高崔烈是再清楚不过了。

换言之,他这位河北名士之首、当朝三公之一的司空,可能会因张延的愚蠢而断子绝孙!

于博陵崔氏这般源远流长的世家而言,让人断子绝孙,乃是不共戴天之仇!

若当真只是正常的交战,力战不敌败北,致使崔钧遭逢不幸,那崔烈恨的只会是黑山贼张燕。

但彼时众人皆反对深入太行追击,连他这不谙兵事之人都知这种情况下循穷寇莫追。

可张延这蠢货,竟为一己仕途深入太行山脉追击,将他可能会成为独子的幼子置于死地。

如此崔烈焉能不恨张延?

而崔烈身为前任廷尉,对国法更是熟稔于心,按照律法张延受斩刑是必然的!

“朕深恨张延此人,本以为将冀州交予张延治理,不说平定黑山贼,至少不至于此,他可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是朕信错了人!”

刘辩的语气中也充满了厌恶,恶狠狠道:“朕欲罢之,押入槛车送回雒阳,待秋后弃市斩首!”

对于天子的决议,众人也都没有反对。

张延算是让天子记恨在心里了,对于这等无能之人,众人也都没有什么好感。

唯一能值得让人求情的,便是他留侯之后的身份。

但留侯之后,又不止他一人!

张延不过是留侯后人的河内郡分支罢了,在蜀地自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还是连孝和皇帝都认可过的留侯嫡支的八世孙呢!

前年二十岁继任五斗米道天师的张鲁还在其母的辅佐下,率领五斗米道教众参与了益州刺史赵昂平定黄巾之乱的战事,难道留侯还差张延这样一个无能的旁支子孙传承血脉吗?

确定了对张延的处置后,话题自然转到了黑山贼的问题上来了。

尚书仆射羊续微微蹙眉,他明白天子是决心清剿黑山贼,但朝廷动兵耗费巨大,但羊续还是斟酌着开口劝说道:“国家,如今大汉正需休养生息。臣以为,暂不宜动兵戈,可否……先行招安?”

对付匪患,别说大怂这个非大一统王朝,即即便是武德充沛的大汉、大唐,也往往会做出招安的抉择。

不是朝廷畏惧这些山匪的实力,而是得不偿失。

剿灭百余山匪,朝廷至少需动用二百人,耗费粮草,且有伤亡之虞。

若山匪据险而守,更需数倍兵力围困,断其外援和粮道,断其水源,待其士气低落再行攻剿。

然而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如何围堵?

即便只扼守几条主要下山通道,非十万大军不可为。

若如凉州平羌胡叛乱那般的战略决战,征募十万尚亦无妨。

但如此围困黑山贼,需经年累月的围困,十万大军驻守至少一年,军费浩繁不说,更少十万青壮耕作,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

刘辩绝不会冒此风险,更何况招安的隐患更大。

刘辩目光转向羊续,明确给出了拒绝答复,斩钉截铁道:“除非黑山贼尽数下山当良民,否则朕绝不允招安!”

“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能威胁到河南尹了,朕岂容帝都处于贼寇刀锋之下?”

刘辩缓缓起身,手持木棒,点向身后早已备好的巨型舆图,划出几条向北的进军路线,自有内侍沿着天子的木棒划过的路线用朱笔涂抹标记,沉声道:“况且尔等皆知,朝廷五年后必北伐鲜卑。届时无论大军出并州或幽州,辎重必经黑山贼劫掠范围。若军资有失,便是前线十数万将士的灭顶之灾!”

身为天子,怎么可能不希望青史留名?

中兴大汉是留名的机会,但若仅仅是恢复国力还不够。

朕要让汉文明超越长城的封障!

但这条道路上,挡在他前头的不只是诸多胡人,竟然还有一群苍蝇般孱弱却恶心人的黑山贼拦路,这是刘辩绝不能容忍的事情!

卢植望向意气风发的天子,对弟子的志向深感欣慰,点了点头附议道:“国家明鉴,依臣之见,张燕断不会接受此等招安条件,不必遣使徒费一条性命了。”

嗯,本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剿贼怎么需要浪费汉使的性命呢?

皇甫嵩没有插话,只是眉头紧锁,脑中复盘着张延的这一战,面上毫不掩饰对他的鄙夷,拱手道:“国家,臣的名气在冀州应当还有些功效,不若臣亲赴冀州坐镇,至少不致让贼人再这般张狂。”

皇甫嵩的名字,在冀州自然是管用的。

毕竟实际上平定黄巾之乱的最大功臣,最终在冀州的太平道腹地剿灭张氏兄弟,皇甫嵩是首功!

以皇甫嵩的名气,别说在冀州,无论是去哪里都足以震慑人心。

“后将军乃是大汉首屈一指的名将,但卢师近来忙于政务,还是要由后将军来坐镇中军,继续负责中军的操练。”刘辩抬手虚按,没有准允皇甫嵩的请战,转而看向董卓,目光锐利,道,“仲颖!黑山贼一事,朕不管你用何手段,务必给朕解决干净!”

刘辩拒绝皇甫嵩自有考量。

其一,皇甫嵩作为大汉首屈一指的名将,用来剿灭黑山贼显得朝廷太不自信了,这会给人造成一种大汉只能依靠皇甫嵩来解决黑山贼的印象,好像大汉没有其他人能够领兵。

其二,皇甫嵩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连续两年都让他在战场上操劳终归还是有些不妥的,恐伤元气,未来北伐鲜卑他还得继续出力呢。

其三,刘辩觉得皇甫嵩不够激进,担心他对黑山贼的处置太过保守。

山匪,任何时候都要剿灭!

但皇甫嵩有时候过于优柔寡断了,难免还有些妇人之仁,因此刘辩选择派出董卓。

嗯……若是刘辩对于皇甫嵩“妇人之仁”的评价被凉州豪族和羌胡听到,没准会忍不住骂娘。

谁妇人之仁?

皇甫嵩?

是谁在凉州一连筑造了七、八座京观的!

你说皇甫嵩妇人之仁?

但相比董卓,刘辩只能表示,皇甫嵩这个激进派还是太保守了!

你皇甫嵩再激进,和敢一把火烧了雒阳城,还掘了大汉历代帝王陵墓盗取里面财宝的董卓比,也配称激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