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4章 希望的田野(1 / 2)

加入书签

苍云山脚下,东山村的坡田被整治得焕然一新。

原来的荒地,如今被划分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垄。

绿油油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带着一股草药特有的清香。

这就是云州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东山村引进的板蓝根种植项目。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所里的专家杨光汉教授。

刘清明能请动这尊大佛,自然也少不了他过去在省委办积攒下的人脉。

那位曾经的云州一秘,即便下放到了乡里,影响力依然存在。

杨教授的团队四月份就来考察过。

他们采集了土壤和水源样本,最终确定,苍云山区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板蓝根的生长。

进入六月,他们开辟的这片试验田,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清明拉着苏清璇的手,沿着田埂慢慢走着。

不远处,东山村村长甘如柏,正带着村里一群上了年纪的妇女和老人,围着一个戴草帽的老者。

老者就是杨光汉教授。

他正拿着一株秧苗,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仔细讲解着分株和除草的要点。

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

苏清璇看着这副场景,觉得很新奇。

“这就是你说的那个药材种植项目?”

“嗯,板蓝根。”刘清明说,“抗病毒的,用途很广,市场需求量大。”

他看着那些绿色的秧苗,心里也充满了希望。

这片绿,代表着东山村未来的收入。

苏清璇弯下腰,伸手轻轻碰了一下叶片。

“感觉这里的空气都带着一股药味,闻着很舒服。”

“杨教授说,这里的气候和土质,种出来的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会比其他地方高一些。”

“那不是能卖个好价钱?”

“理论上是这样。”刘清明笑着说。

两人正说着,甘如柏看见了他们,快步走了过来。

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但精神头很足。

“乡长,你来了!”

“来看看大家。”刘清明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样,技术都掌握了吗?”

甘如柏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

“差不多了,杨教授教得细致,我们都记着呢。就是有些老伙计,手脚慢一点。”

杨光汉教授也走了过来,他摘下草帽,扇着风。

“刘乡长,你这片地选得好啊。”

老教授的脸上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兴奋。

“我看了这几天的长势,比我们所里试验田的数据还要好。只要后期管理跟上,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刘清明说:“那都得感谢杨教授您和您的团队,没有你们,我们就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这话让杨教授很受用。

他摆摆手说:“我们搞农业科研的,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技术能落地,能真正帮到农民。”

苏清璇在一旁听着,对刘清明又多了一层认识。

他不仅能和汪明远那样的官场新贵谈笑风生,也能和这些田间地头的专家、村民打成一片。

这种无缝切换的本事,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几人正聊着,田里传来一阵争执声。

“我不干了!这活儿太熬人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把手里的镰刀往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田埂上。

“天天猫着腰,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为了那一亩三分地几百块钱,不值当!”

甘如柏脸色一变,立刻就要发作。

“三叔公,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乡长和教授都还在这呢!”

老人脖子一梗,毫不畏惧。

“在就在!我说的不是实话?我们种了一辈子玉米洋芋,什么时候这么费劲过?再说了,这玩意儿种出来,卖给谁去?别到时候白忙活一场!”

他这话一出,周围几个正在干活的老人也都停下了手,窃窃私语起来。

显然,这个问题,是大家心里共同的疑虑。

甘如柏气得脸都涨红了。

“乡长早就跟我们开会说过了,这是致富项目!你们怎么就不信呢?”

“信?我们信了一辈子,也没见发财!”三叔公哼了一声,“除非乡长现在就告诉我,这东西一斤能卖多少钱,谁来收!”

场面一下子僵住了。

苏清璇有些担心地看了刘清明一眼。

这种最朴素,也最直接的质问,最是难办。

你跟他讲前景,讲规划,他听不进去。

他们只认实实在在的钱。

刘清明却没生气,他冲甘如柏摆了摆手,示意他别急。

然后,他走到那位三叔公面前,也跟着蹲了下来。

他从口袋里摸出烟,递了一根过去。

“三叔公,累了吧?”

老人接过烟,没好气地说:“乡长,你别跟我来这套,我就想知道,这汗水,流得值不值。”

刘清明帮他点上火。

“值不值,不能我说了算,得您自己心里有数才行。”

他拿起地上的一株板蓝根秧苗。

“您老种了一辈子地,您看这苗,长得壮不壮?”

三叔公抽了口烟,瞥了一眼:“是挺壮实。”

“杨教授是省里有名的大专家,他说我们这儿的水土好,种出来的药材,药效也比别的地方好。您信不信专家的?”

三叔公沉默了。

农民对技术人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

刘清明继续说:“您担心的,无非是销路问题。怕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最后烂在地里,对不对?”

“对!”三叔公把烟头往地上一扔,“以前乡里也搞过别的,开始说得天花乱坠,最后呢?还不是让我们自己拉到集市上卖,根本没人要!”

“这次不一样。”刘清明说得斩钉截铁。

他站起身,看着所有停下活计的村民。

“我跟大家交个底。”

“在请杨教授来之前,我就拿着咱们云岭乡的土壤报告和水质检测报告,跑了一趟省城。”

“我没去找市场上的小药贩子,我直接去了云州制药厂。”

村民们听到“制药厂”三个字,都竖起了耳朵。

“我跟他们的采购科长、生产厂长都见了面。把我们的优势,掰开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刘清明顿了顿,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

“我们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等咱们第一批药材收获,通过他们的检验之后,我们就会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