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章 返回赫山县(1 / 2)

加入书签

画卷展开之后,诺达的一个大殿里,竟半点杂音都无。一时间落针可闻,片刻过后只有一声声细小的抽气声。

“抬到近前来……罢了,朕亲自下去观看。年迈的帝王从龙椅上站起来身,脚步略显急促的往殿中走去。

宫侍忙凑上前扶着,“陛下,您慢着些。

皇上挥退宫侍,到近前处去看孟晚画的六张图,越是靠近,越能感受到画作的逼真之处。大到画中山峦上的飞鸟鱼虫,小到孩童头上的红布绳,无一不精湛到仿佛真的能伸手可触。

皇上的手堪堪停到那一排排整齐泛黄的甘蔗地上,到底是不忍心触碰。

“好啊,妙啊!他抚掌大笑。

殿中其他大臣,包括皇子都站起来观赏。林苁蓉和宋亭舟哪怕已经展开画卷看过一次,可此时再看仍不免被触动,更别提他本身就参与了画中的一桩桩一件件事件。

几名宫侍有眼色的接过画卷,仔细拿在手中,让林苁蓉和宋亭舟能空出手来。

宋亭舟便跪在离皇上近在咫尺的地上,“陛下,微臣从小父亡,家中赤贫,是靠母亲和夫郎辛苦劳作才能赴京赶考。当日微臣赴赫山县上任,旁人皆不看好微臣,微臣却从未有半点鄙夷不甘。只因天下百姓都是陛下之子民,在微臣看来,赫山的百姓,同京城的百姓,同江南的百姓并无半点区别。

他吐字清晰,说话掷地有声,说出的话语真诚恳切,实实在在。让听者都能感受到他是一番肺腑之言,而非虚假的场面话。

不光他面前的皇上心中有所触动,殿中的许多大臣也是百感交集。曾几何时,他们也不曾被权利的欲望所熏染,发誓要为天下黎民做个清正廉明、断狱如神的父母官。

可后来是无奈,也是贪念,终究是回不去了。

“宋卿所言极是,天下百姓皆为朕之子民……皇上指着上面的三幅画,“朕还是皇子时便听太傅说过,岭南地势险峻,穷山恶水间瘴疠横行,民生为艰,一片荒芜之象。可终究没能亲眼所见,原是如此景象。

朝堂上的又岂止是帝王,皇子大臣在京城中争斗一生,许多人甚至连农田都没见过,更遑论偏远苦寒之地。

贫民之艰难,只存于他们笔下和薄薄的纸张上,又有几人能真正看见,了解呢?此时直面如此逼真的画作,难免不震惊。

廉王从自己座位上出列,“

父皇贵为天子龙血尊贵这些平民百姓依附父皇皇恩近些年又被减去了人丁税才有今朝安乐。”

他身上穿着百人耗时三月才可织就的云锦说着为百姓今朝安乐的话在宋亭舟和林苁蓉等曾外派为官的臣子中尤为可笑。

可不能笑出来因为廉王是皇子阶级之分就是如此。

倒是太子还曾与岳丈去过边境历练见识过边疆更为朝不保夕的百姓因此话语更言之有物“父皇岭南之困顿不只一宗山多田少是其中最大弊端宋知县能想到带领百姓退林还耕此乃兴农之措。鼓励当地百姓栽种甘蔗兴建糖坊更是利民之举。”

赫山梯田和制糖都已经在皇上面前挂了号做不得假除了死到临头还在狡辩的楚御史外最清楚的便是户部尚书蔻汶。

他当初有多看不上岭南如今看清局势后就有多欢喜。

明年西梧府就应该能把欠户部的钱都还清了吧?

“陛下臣厚颜想观摩此画一二。”

皇上心绪激荡“来都来!看看宋卿治理的赫山时下之状!”

文德殿内的一众大臣都走到大殿中央赏画宋亭舟本来只书于册本上的功绩如今明晃晃的摆在众人眼前时任谁来都会震撼无比。

皇上龙颜大悦恨不得直接将宋亭舟升到翰林院侍读的位子上

工部尚书也是个实干派他指着最后一幅画问宋亭舟“敢问宋知县此为何种泥土竟能建筑城墙?”三合土也不是这个颜色啊?

宋亭舟谦逊的答:“回大人这是由七位工匠研制整整研制一年才制成的……灰粉。”他将临到嘴边的话咽进肚里换了个另外的名称。

“灰粉?”工部尚书若有所思“你说此物加水、沙之前是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