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84章(2 / 2)
自从听说过佛跳墙的典故之后,萱娘就日夜盼着这一日早些到来。
和后世一样,在大燕,佛跳墙依然是闽菜之首,起源的典故也十分相似,同样有很多个版本。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前朝福州的一个姓郑的官员在家中设宴,为彰显豪气,特意命人把家中的鲍参翅肚和名贵的山珍悉数置于罐中,以小火慢炖。①
歪打正着,此法炖出来的山珍海味香味异常浓郁,竟引得旁边寺庙的和尚不惜破戒,跳墙来讨要。
有文人赋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佛跳墙的名字就此流传开了。
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前朝福州的乞丐把祈祷到的残羹冷炙放于一坛中炖煮,未曾想味道意外的好,引得庙里的和尚跳墙而来。
此外,还有说是道士炼丹发明的,又有说新媳妇误打误撞发明的,众说纷纭。
佛跳墙历史久远,真实的起源已经无法考究,且经过代代人的改良,如今的味道想来已与当初的相差甚大了。
“好香啊。”萱娘走进王宅灶房的院子,忽然闻到一股子鲜香,嗅了嗅,下结论道,“是高汤的香味!”
与她一墙之隔的灶房里,有一个小炭炉,炉中的木炭不知燃了多久,已落了一层厚厚的白灰,炉上放着一个头小肚大、体型修长、坛口裹着荷叶的坛子。
昨日摘下来的荷叶,裹上坛口时还是翠绿翠绿的,经过一夜的蒸烤,已经变成黄绿黄绿的了。
那股子鲜香就是从这个坛子里冒出来的。
沈春宜才踏进厨房,就对上六双亮得惊人的眼睛。
为首的何厨娘眼睛亮晶晶地道:“二娘子,高汤已经煨足九个时辰了,我们要现在把它打开尝尝味吗?”
与寻常的高汤做法不同,沈春宜昨日在熬高汤前先把老母鸡、老鸭、大骨、猪蹄炒了一遍,如此,不仅可以去腥增香,还可以使熬出来的高汤更加醇厚浓郁。
此外,高汤里还加了陈年黄酒。黄酒是佛跳墙的精髓,增加香味层次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风味。
从昨日到现在,灶房里一直弥漫着一股子浓郁的鲜香。
何厨娘她们在灶房里准备吃食,时时闻着那鲜香,魂都快要被勾没了,连吃食到了嘴里都觉得木乎乎,没滋没味。
到了夜里,人人都争着守夜。
何厨娘哭笑不得,最后想了个抓阄了法子,选出了两人,一人守上半夜,一人守下半夜。到了今日,那股子鲜香愈发浓郁醇厚,引得她们切菜都心不在焉,差点儿切着了自个的手指头。
得了话,旁边的人立即递上湿棉布。何厨娘接了过来,麻利地用棉布裹着坛子抱了长案上,掀开包裹着的荷叶。
一股鲜到了极点的香味顷刻间扑鼻而来,大家情不自禁地深嗅了几口。
不用沈春宜说话,就有人手脚麻利地拿来碗勺了。
何厨娘给每个人舀了一些,自己也舀了一小勺,尝了一口,鲜浓醇厚,简直鲜掉了眉毛。
“要是有一碗面就好了。”萱娘感叹道。
“再来点青菜,在汤里汆一下,淋上一点酱油热油,肯定香得紧。”
“还要来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