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渡河(2 / 2)
竹桥眼里湿润地扑过来,哽咽道:“少主,终于见到你了。”
于嘉拉着她的手,上了台阶,边走边问:“你信里说张伯一起回来了?”
竹桥抬手按了按眼角,解释了张伯直接在津沽码头下了船,先去漕帮那里点个卯,跟于嘉娘打声招呼,说是过两日再来京都与少主回禀善堂事务。
木琴跟在两人身后,竹桥特意说到给他和齐石带了府州玉石特产,他乐得合不拢嘴,想跟上去看看是哪种玉石。
可没等他迈过门槛,于嘉就回了头,给他安排了送信的差事将他隔绝到府外了。
她已答应了徐渭,午食过后将善堂置办田产的文书递到周大人那里,便派了木琴往薛砚那里送封信。
而她要好好问问竹桥,府州分堂办得怎么样了。
竹桥洗了把脸,就开始细说府州善堂的情况。苏洵是个能人,彼时千头万绪的分堂诸多事宜,被他一一拨乱反正了。
于嘉走时虽为分堂选好了落址,可人手上着实是捉襟见肘,苏洵就开始在府州地界上招兵买马,吏治革新,单府州分堂如今都有两千人了,收容了府州偏远县城的贫困人士两万人。
不仅如此,苏洵请到了一个懂经商的骨干,三个月就能善资翻了十倍。这回她还特意带回了分堂的半数银两,想支持京都这边置办田产。
于嘉听后喜出望外,没成想短短半天,置办田产的文书有了眉目,连资银也到位了。
竹桥嘴里塞着于嘉递给她的糕饼,讲完了正事,突然问起来:“少主,你怎会一直借住在徐大人府上?”
于嘉冷不丁被问及这事,被竹桥视线盯着,也来不及从头想,起初是因何事住进来的,只说:“过两日就会搬走了,薛砚已帮赁了一处住所。”
于嘉这边喜事连连,可徐渭那边却是另一番图景。
三日前,他命暗卫三钟带着六个好手,扮作商队随侍恩师,护佑他周全。
他刚到衙署就收到了三钟的回信,三钟的笔迹潦草如刀刻,将那日渡河变故尽数铺陈开来。七人暗桩如影随形跟了两日,原以为杨大人登船后便是万事大吉。晨雾未散时,渡船已载了半船客商,算上杨大人与随从,恰余三个空位。
船夫以竿点岸,慢慢将渡船推离岸边,正要往河中央划去,河岸边传来了一道急促呼唤声:“船家,等等!”
三钟等人不疑有他。默默地将杨大人的座位围在中央。
船夫回头,只见岸边乌压压立着十几号人,便很快又折返近了岸边。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来回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