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1 / 2)

加入书签

大宋!

原本还因“赵大黑墩儿”被调侃而窝火的赵匡胤,忽然瞥见天幕中闪现出新的内容。

当看到那一排醒目的名字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宋太宗?赵光义?!”

他怔怔地望着天幕上的字迹,一脸疑惑地转过头,视线落在了自己亲弟弟身上。

“老二,给朕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

赵光义看到屏幕上的内容那一刻,心中就像被雷劈中一样,脸色唰地变得煞白!

“官家,不……不是,大哥!你听我说啊——”

他的语气慌乱,脸上写满了惊惶与纠结。

一瞬间,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成千上万的念头。

赵光义虽然确实心怀帝王之志,但他从未想过会这样被“当众曝光”!

而且偏偏还是在哥哥面前,天幕直接把他“篡位”的事实揭穿了!

这不是让他当场社死吗?!

他心跳如雷,内心翻江倒海,拼命地在思索怎么才能摆脱眼前的死局!

赵匡胤没有出声,只是死死盯着他,眼神深邃得令人发毛。

两人之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其实,对于把皇位交给谁的问题,赵匡胤早就思考过不止一次。

是传给儿子?还是……让弟弟接班?

若说他心中没有偏向,那是不可能的。

毕竟他是个父亲,自然希望江山传给自己的骨肉。

但赵光义不同。

他的地位稳固,党羽众多,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若强行立子为太子,是否真的能顺利传承?

赵匡胤不是不知道老二的野心。

可若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思量,光义这位“晋王”确实是合格的接班人选。

至少,他有驾驭朝局、稳控政权的实力。

而且历史上,在五代乱世时期,像开封府尹这种关键岗位的掌权者——

早就成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

赵光义如今正是开封府尹,又被封为晋王,权势之重,无人可比。

反观自己的两个儿子——

赵德昭、赵德芳,尚未被册封为亲王,影响力远远不如赵光义。

这一切,都摆在赵匡胤的眼前,无法回避。

如今,天幕将一切摊开来说,倒让他更难抉择了。

在五代十国那动荡纷争的年代,设立太子本就不是制度上的共识。

纵观整个五代诸朝,几乎没有哪位皇帝会正式册立太子。

当时确立储君身份的一种“潜规则”,便是“亲王任京官”。

也就是说——

封亲王的同时,兼任京师最高长官——京尹。

这做法背后,源自五代十国那极度不稳定的政局环境。

权力多掌握在兵马大将、各地军头手中,朝局更替快得惊人。

稍不留神,年幼的新君就可能被架空甚至清洗。

赵匡胤的登基便是典型例子——

柴荣刚咽气,他便穿上黄袍坐了龙椅。

或许赵匡胤最初也未必有野心,只是事到临头,挡也挡不住众人的“拥戴”。

在这样的政局里,谁年轻、谁就危险——老练成熟者才能稳住天下。

因此,“年长为君”成了当时政坛的一条生存法则。

赵匡胤自五代乱世中摸爬滚打多年,自然深谙这一铁律。

他迟迟不肯立太子,也正是因为担心激起朝局震荡,招致不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