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山河虽亡志未死,气节长存照千秋——!!(1 / 2)

加入书签

在历朝亡国的皇帝中,若不算那些纯属傀儡、毫无实权的如子婴、汉献帝刘协之流——

其他真正执政的亡国皇帝中,论勤勉程度,几乎没人能与崇祯帝朱由检相提并论。

若真要找个对比,大概也只有元顺帝前期还能略作一战。

朱由检这一生,从登基到末路,几乎没闲过一天,操劳到死,最终却是徒劳无功。

原本他只是个逍遥自在的亲王,这辈子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

可命运突如其来地转了个弯——

哥哥朱由校像明末的几位皇帝一样,迷失在荒诞荒唐中,一命呜呼。

朱由检坐在王府,皇位就这么突如其来地砸到了他头上。

随之而来的,是那句被赋予厚望的“吾弟当尧”。

他于是便从此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几乎未曾有片刻懈怠,宛若走在刀尖上的人。

但终究,光靠努力是难以对抗命数和才智的差距。

十四岁的道光帝登基,虽然年幼,却坐稳了龙椅数十年,称霸朝堂。

而朱由检则是在登基之初,就被迫“认贼作父”,对魏忠贤低头哈腰。

好不容易联手东林党清除了魏忠贤这个大患,结果发现——

这群东林士人不过是另一股顽固势力,一丘之貉。

满朝党争如同山头林立,朱由检哪怕有心想做事,也举步维艰。

渐渐的,他变得多疑,用人不信人,信人又生疑,疑而不用,甚至直接铲除。

内政已是一地鸡毛,外患又接踵而至——辽东战事不断,天灾频发,土司作乱,局势一片狼藉。

到后来,国库枯竭,连军队的口粮都发不出来,兵士饿着肚子,何谈战斗力?

所谓“明军不满饱,满饱不可敌”。

而彼时“满饱”的清军,则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如狼似虎,节节推进。

当时明军不少都投降了清廷,就比如名将洪承畴,也倒戈而去。

大明走向终结,朱由检虽说有责任,但真要论罪魁,他却未必当得起。

他的能力也就到那,不可能指望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末代皇帝——

突然化身刘秀、李世民或者嘉靖。

真正埋下祸根的,是大明几位早期皇帝开启的“甩手掌柜”之风。

从嘉靖开始,这种“皇帝隐身”的趋势便逐渐显现。

虽说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依旧牢控政务,朝堂尚能维持。

到了朱由检的爷爷万历后期,才是彻底躺平,甩手不干,政务瘫痪。

朝堂若无主心骨,岂能撑起一个王朝?

若非绝世枭雄,谁也难力挽狂澜。

朱由检这个皇位,不论谁来坐,开局都注定是低人一等,委曲求全。

他能最终以死殉国,已是将自己这一生交出的最好答卷。

功过是非,随风而逝。

……

康熙时期!

康熙静坐宫中,看着面前播放的大明末代帝王的视频,神色凝重,轻叹一声。

“大明啊,真正开始败落,还是从万历、泰昌、天启三代之后。”

“崇祯登基后,虽有心整顿朝政,无奈大势已去。”

“他亡的是国家,不是人品;他失的是江山,不是气节。”

康熙一边看着画面,一边缓缓开口,对身边围坐的皇子们语重心长地讲道。

他年少时对《明史》极为熟悉,尤其对明末的风云变幻格外在意。

“明亡之因,并不能全怪在崇祯身上。”

众皇子虽点头附和,但无人敢随意发言。

康熙目光一转,落在太子胤礽身上,淡淡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