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5传说中世子爷29(2 / 2)

加入书签

镇国公接过那封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退婚书,未曾想长公主竟会给出如此体面的台阶:“有劳公公转告长公主殿下,国公府明白了。多谢殿下……周全。”

内侍得到答复,不再多言,依礼告退。

直到内侍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影壁之后,国公爷紧绷了一夜的脊背才微微松懈,他长长吁出一口气,疲惫地捏了捏眉心:“长公主愿意如此息事宁人,已是万幸。颜面得以保全,便是最好的结果了。”

国公夫人接过退婚书,秀眉紧蹙。

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长公主昨日离去时那最后一道冰冷刺骨的目光。那对母女绝非善罢甘休的性子,如此轻易地全了体面,总让她心头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可具体是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

国公看向一旁的夫人,沉声道:“此事就此揭过。待风波平息,再为青杨择一贤淑闺秀便是。”

“老爷……”国公夫人张了张嘴,想起穆青杨那股非卿不娶的认真劲儿,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眼见国公神色倦怠,实不忍再添烦扰。若是让他知道儿子是真的打算要娶一个丫鬟,非得再掀起一场风暴不可。

罢了,两家刚刚退婚,总要消停些时日,此事暂且压下。

长公主之事暂了,国公夫人自也不会放过那告密的丫鬟。

昨日排查之下,真相早已水落石出,果然是福苑那丫头心生嫉妒,暗中告密。

三十记毫不留情的硬木板子,打得福苑皮开肉绽,凄厉的惨叫响彻偏院。

若非她那位在夫人身边侍奉多年的乳母赵嬷嬷,哭天抢地、磕头磕得额角鲜血淋漓地苦苦哀求,念在多年主仆情分上,福苑这条命,恐怕真要交代在行刑凳上。

饶是如此,她也只剩半口气,像一滩烂泥般被拖了下去。

府里也正好借此“以儆效尤”,令所有下人管好自己的嘴。

两家虽各自严束下人,但这等惊天动地、见证者众多的事,终究还是添油加醋地传出些许风声。

所幸,皇城很快迎来了举国瞩目的盛典??太子容修大婚。这场天家喜事,瞬间覆盖了国公府的退婚风波,成为整个皇城街头巷尾最紧要、最热闹的话题。

这日一大早,连穆青杨都难得兴致高昂,带着许明月登上城楼。

只见从太子妃的母家许太傅府邸,到巍峨壮丽的皇宫,长街之上,早已被禁军肃清,铺上了崭新的红毡。无数百姓蜂拥而至,挤满了街道两侧的每一寸空地,翘首以盼,人声鼎沸,如海潮涌动。

鼓乐喧天,响彻云霄!

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自许府迤逦而来。

金吾卫开道,宫灯、华盖、旌旗、羽扇……绵延不绝,铺陈出皇家无上的威严与喜庆。

凤鸾座驾缓缓驶来。车驾以最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遍体雕琢着繁复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镶嵌的宝石珍珠在日光下璀璨夺目。明黄色的流苏璎珞垂落,随着车驾行进轻轻摇曳,流光溢彩。

紧随其后的嫁妆队伍,更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田产地契……

无数彩纸屑、花瓣还有铜钱被沿街的宫娥奋力抛洒,孩童与乞丐在人群脚下穿梭捡拾,笑闹声、喝彩声混作一团。

十里红妆,潋滟百里。太子大婚,普天同庆,极尽人间繁华之盛。

身侧的穆青杨忽然轻笑一声:“这场大婚,热闹倒是热闹。可你知道么,我娘曾无意中说起,那太子妃许琴露曾有一次为太子殿下拂去衣上微尘,待到无人处,太子殿下竟用手帕面无表情地将那处衣料反复擦拭。”

他嘴角噙着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目光投向那辆华贵得几乎令人窒息的凤鸾车驾,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嘲弄:“这般掩不住的厌恶,怕是不逊于我对长岚。既不喜欢,却还要娶她……这位太子殿下,倒是惯会做戏。外人眼中,他与太子妃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天作之合,呵。”

说着,他将许明月的手握得更紧,转回头,目光灼灼地锁住她清澈的眼眸,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笃定与隐隐的骄傲:

“陈月,你信么?”他顿了顿,城楼下鼎沸的喧嚣成了遥远的背景,“今日他这金玉其外、烈火烹油般的盛典,内里未必及得上我此刻握着你手的自在。恐怕……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了。”

“我信。”许明月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

太子殿下容修。那个曾在她以前的梦境里萦绕不去的人,英俊无俦,仪态万方,是这天下最尊贵、最完美的男子。成为他的妃子,进而成为皇后、太后,母仪天下,享尽世间荣宠……这应该是全皇城、乃至全天下无数女子的终极美梦。

可如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