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8章 确定死亡时间(1 / 2)

加入书签

他用指腹按压尸斑最浓的部位,褪色时间约 2 秒,“褪色速度比常温下慢 1.5 倍,进一步验证了低温的影响。”

张林让小林提取肝脏组织样本,准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细胞的自溶程度是判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指标,” 他解释道,“死亡后,肝细胞会逐渐肿胀、核溶解,24℃环境下,36 小时后才会出现明显的核溶解,而我们提取的样本中,核溶解程度只有 30%,符合这个时间窗。” 他指着显微镜下的肝细胞切片,“你看这些细胞,大部分还保持着完整的形态,只有少数出现胞质疏松,这就是低温延缓自溶的证据。”

肌肉组织的肌纤维断裂程度检测结果出来了,张林看着报告上的数值:“肌纤维断裂率是 25%,在 24℃环境下,这个数值对应的死亡时间是 40 小时左右。” 他在解剖记录上画出多个参数的交叉验证图,尸温、尸僵、尸斑、角膜混浊度、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肝细胞自溶程度、肌纤维断裂率,七条曲线最终交汇在 7 月 3 日晚 8 点至 7 月 4 日凌晨 2 点这个区间,形成一个密集的交叉区域。

“另外,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也能辅助判断,” 张林再次观察胃内容物样本,“米饭颗粒的淀粉颗粒破坏率是 40%,牛肉粒的肌纤维断裂率是 35%,根据我们的数据库,在 24℃体温下,这种消化程度需要 3-4 小时,而如果环境温度低,消化酶的活性会降低,消化时间会延长。但死者是在进食后死亡的,胃里的温度还是接近体温,所以消化程度不受外界低温影响,这就把死亡时间和 7 月 3 日晚的外卖时间紧密联系起来了。”

小林在一旁整理数据,将所有参数输入死亡时间推断模型,电脑屏幕上跳出的结果显示:“7 月 3 日 20:00-7 月 4 日 02:00,置信度 95%。” 她惊叹道:“这么多指标都指向这个时间段,太精准了!” 张林点点头,解剖刀在尸体的肋间隙游走,准备打开胸腔:“这就是综合判断的意义,单一指标可能受环境影响出现偏差,但多个指标交叉验证,就能得到最接近真相的死亡时间窗。接下来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看看肌纤维断裂程度,进一步确认这个时间窗,让结论更扎实。”

当胸肋骨被电锯锯开时,刺耳的声音在解剖室里回荡,张林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

胸腔打开时,腐败的肺组织呈灰红色,像泡发的海绵。张林用剪刀分离支气管,黏液在剪刀刃上拉出细长的丝。“双肺重量 1600 克,比正常重 300 克,” 他指着肺膜下的出血点,“呈针尖状,沿肺叶边缘分布,符合窒息死亡的特征,但需要排除机械性窒息还是失血性休克。” 小林突然在右肺下叶发现处 1Cm 的裂伤,边缘有凝血块:“这处损伤深达肺实质,应该是肋骨骨折刺破的,对应的胸壁有骨擦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