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死罪(2 / 2)
大路,是最好的办法。
沈寂命船儿带小队人走小路,先行去府邸勘察,吴良这样的人保不齐会留有后手。
何况这府邸是他最重要的底牌。
“不要轻举妄动,找到府邸后只放信号弹,我们从大路定位到你们的位置,便赶过去。等部队集结后,再进门。”
船儿一一记下,带着小队人从军营的岔路口往小路走。
沈寂带着大队人马,顺着李云琅的指引走大路。
在乌托和镇云之间的一条如今鲜有人走的大路,曾是乌托和大齐贸易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临近河谷地带,从这里看到信号弹能及时赶过去。
上次镇云叛乱之时,这条路被吴良叔父把持,杀了许多来往贸易的乌托和大齐商贩。
自那之后,商人贩夫走卒都宁可多走半日,改走崎岖小道,也不愿走这本来最繁华的大路。
李云琅掀开马车厚布软帘,看向窗外,这条路是石勋年轻时主持修建,父王提拔他任副将,第一件事便是驻守镇云。
修路。
修一条有助于两国百姓生计的路。
父王那时负责大齐与乌托的商贸往来,从上京来镇云常驻了半年之久,调查商贸所在问题,继而发现两国商贩在此的诸多不便。
商贩们为了省些银两,大多都自带吃食,极少在外花银子吃饭。
山路多崎岖,要多费许多脚力,他们要带的吃食就要多上一些,加之山路狭窄不能行车,那仅靠人力能带的商品就更少了。
商品少,价格自然就贵。
因做商贩走这条崎岖山路,太过辛苦,故而商贩们也在逐年减少,由此价格便更贵。
没有这条大路之前,镇云的百姓,日常所需物品的价格竟比上京还要高上许多。
百姓无法维持生计,赶上荒年,连吃饭都成问题,以致于镇云的偷抢的案子,一直是大齐各州县最多的。
偷抢的多了,在城中容易被抓,便专门在这小路上偷抢商贩,久而久之,乌托和大齐的贸易几乎断绝。
百姓更惨,乌托和大齐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修路后,镇云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盗抢也少了许多,父王一生都很骄傲他和石勋修了这条路。
李云琅看向来处,茫茫一片比人还高的杂草,这里背靠高山,阻挡了西北的寒风,还未完全入冬的样子。
大路上如今杂草也已连成片,车辙和马蹄压过的身后,一人高的杂草横七竖八倒在路旁。
她不忍再看,默默落下手中软帘。
常言道,物是人非。
哪知物非人非,要更苍凉百倍有余呢......
她幼时听兄长在书房读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彼时,她连上京都没出过,父王荣光正盛,出门车驾是上京最好的,上京也一直都太平极了。
她那时不懂,百姓何苦?
后来,她来镇云,亲眼见到了父王口中的镇云百姓,方知百姓之苦。
西街卖杏皮茶的大娘,前几年还只上午出摊,近一年来已改为一整日出摊。绕是如此,也才将将够每日买米的银钱,堪堪勉强维持生计。
自上次镇云叛乱,石勋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