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鱼儿上钩(1 / 2)

加入书签

仲秋及至初冬,清尘收露,树枝上结了一层霜,就连空气里都好似凝结着冰凌。

李云琅裹紧了氅袍,在太阳还未出来时便出了门。

这样冷的日子,这样早的时节,路上只有她一辆马车疾驰,马蹄声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的声音一下一下交替打在她心上。

她向着城郊奔去,目的地便是万松书院。

兄长颇有些学问,但为人太过良善和古板,认定的事情多半不会轻易改变。

无论是出于同门情谊,或是书生义气,他心底里总是同情举子们多一些。

她看着让阿珠准备的拜见礼,想着一会儿要说的话,不多时,便到了。

万松书院,在上京城外城郊西北十里。

万松书院地势略高于上京,又有西北寒气,昨夜刚下了小雪,书院大门敞开,门口倒是有几匹马,却未见兄长的马车,更无车辙的痕迹。

她小心提着礼物,进了万松书院的大门,庭院很小,除却中间那颗古松树,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

她仰头望着枝叶上浮了一层雪的古松树,就连这古树也好似比幼时要小一些。

抑或是,陪兄长来拜见王时庸师父时,自己年岁尚小,见任何事物都感觉太过高壮。

李云琅唤了几声师娘,无人应声,沿着不大的院子转了一圈,竟无一人。

厨房间无柴堆,灶上冷得彻骨,这样的冬日,这灶是一日不敢停,柴堆也最为珍贵,想来师娘大约已经搬走。

以兄长的性子,这两日必会安顿师娘,又怎会再来空无一人的万松书院呢?

她环顾着万松书院的四周。

万松书院再往北二十里是浮山,浮山高耸,故而一半的山都隐没在云雾里,故而得名浮山。

广源寺就在浮山山顶。

她想到沈寂的叮嘱,想到哥哥的欲言又止,决定去广源寺。

山坡路陡,马车难行,在马车到浮山半山腰时,天光已大亮,日光照在雪上,泛着金光,金光里她看到了兄长的马车。

果然。

兄长在广源寺。

浮山自半腰再往上走,便处处是险路,下了雪,马儿难行,唯有步行才可。

她扶着栏杆,踏雪慢慢沿台阶行了几步,再向后看时,一片云山雾海,日光也暗淡下去,自己仿佛置身天地之间,茫然人世之外。

不知过了多久,李云琅才行至庙门之前,终于看到了“广源寺”这三个大字。

字刚劲有力,又风骨,又锋芒,据传是某位状元少时提的字,颇有孤云野鹤之意。

寺庙里一群僧人斋客,跪坐斋堂听住持讲经,几个小沙弥坐得东倒西歪,不甚认真的样子,住持一脸坦然和怜爱。

李云琅轻轻坐到母妃身边,她想问母妃可曾见到兄长。

母妃念经甚是虔诚,直到住持讲完,才睁眼压低声音问她,“几时来的?下了雪,路怕是不好走,先回房歇着吧!”

她紧闭双眸,朝佛祖行了个礼,“好,母妃,我先回房了!”

广源寺的住持法号“空见”,眉长而白,年纪已无人记得,旁人问起时,他只言“尘世一切皆空,年纪又有何重要呢?”

独独一双眼睛,不似这般年纪,闪着光亮。

李云琅和住持打过招呼,只说因昨夜下雪,母妃和诸位夫人不得已夜宿寺中,今日自己特意来接母妃下山。

她到底是不善撒谎,在出家人面前说谎话更是心虚至极,三两句便以回禅房为由落荒而逃。

老住持只是笑笑。

趁着母妃及诸位夫人和大师谈经的时候,她悄悄溜到后院禅房。

一排排检视过去,并无任何异动。

直到最后一排的禅房,她看到了角落那间檐下一个白玉玉佩,凑近了看,果真是兄长随身佩戴的那个,上面是一个“琢”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