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一章(2)(2 / 2)

加入书签

在此之前,汪致远已经逐家走访了烤户,一方面是精准测算他们的产能,更重要的是实地了解他们的加工水平——干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烤制时的火候把握。他特别看中洪树林和邓善良,将他们作为槟榔种植园和烤户的标杆,自掏腰包请天山合作社的加盟成员现场观摩学习。“四海标准”能不能在天南省槟榔主产区落地,关键就看第一炮能不能打响。

收购通知下发的当天,汪致远、李德才、钱向南和雷明分别坐镇四个烤点,指导加工、现场验货,安排烤户请来的工作人员按“四海标准”对加工出来的槟榔进行分类包装。“分类包装”是“天山社”最大的利润来源,一般来说,鲜果的收购价相对统一、透明,只有进行分类精算才有价格操作的空间。由于承诺了年底分红,天山合作社在鲜果收购价和烤户加工费两个环节,都低于同期市场行情,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社的盈利能力。

第一批新货发往四海公司后不久,敖遨立即打来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汪致远,整个南岭市场找不到一个有如此规格全、质量高的新货的老板了。更加可喜的是,新果上市后,顾客反映非常好,四海槟榔的销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增长。

“首批货款已付出,你注意查收。”他提醒汪致远道,“我是你唯一的客户,这一点也请你们注意!”他担心汪致远掌握了产能和渠道后,会给其他竞争对手同时供货,影响自己的利益,虽然他知道这种合作方式不可持续,但能垄断一天,他就得控制24小时。

与敖遨通话时,汪致远开了免提。他当然明白敖遨最后想说什么,也明白双方如此紧密的绑定只要没有更好的合作伙伴而已。

“你放心,敖总,我们严格按合同办!”

挂了电话,李德才、钱向南和雷明都很高兴,汪致远却表现得非常清醒,他说:“我们首战告捷,大家都辛苦了。可是,辛苦,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从事必躬亲的繁琐中摆脱出来,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管理好这帮人就行了。”

“致远说得对,第二批货的量更大,我们几个冲在前面不是长久之计,单位那边也请不动假。”李德才赞同汪致远的意见,他早就有招一批专门验货的员工的打算,只是合作社还在初创期,担心增加运营成本才没有立即提出来,“从流程上看,加工环节关键在烤户,收购环节关键靠验收。建议先招几名验货员,我们就能解放出来了。”

“李哥说得对,先招4名验货员,大家如果有关系好的亲戚朋友也可能推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创业初期,我们举贤不避亲。”汪致远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同意,明天就到《宁古日报》打广告。”

说罢,他转头问李德才:“听说嫂子到了提前退休的年龄,干脆办了手续到合作社来,我们正好缺一份综合主管,她合适。”

大伙一听纷纷附和,都说王爱兰最适合当这个“管家”。唯有李德才反对,说家里家外都被她管着,他的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说起“乐趣”二字,大家一定要拉着汪致远去陵海市区新开的一家歌厅庆祝庆祝。听说那里装修豪华,端茶倒水的姑娘很多来自东北、西南。会不会唱歌无关紧要,关键是能检验男人的身体好不好。

汪致远对此已有耳闻,他笑道:“我倒无所谓,别忘了你们都是有老婆的人呵。”

大家见汪致远松了口,跟着起哄:“我们更无所谓,就想给你开开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