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章:故事19能量(1 / 2)

加入书签

清晨的地下实验室里,廉默站在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前,仔细研究着地穴族能源系统的整体架构图。经过数月的深入分析,他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能源获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族群快速发展的需求。回收站虽然能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副产品,但相对于庞大的能源消耗来说,仍然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廉默对着满屋子的技术骨干说道,“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开采和回收方式,必须寻找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比奇翻阅着最新的勘探报告:“虽然我们发现了新的能量晶石矿藏,但开采难度极大。那个矿藏位于地下三千米深处,周围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传统的开采方法根本无法触及。”

“而且,”另一名地质专家补充道,“即使能够开采,成本也将是天文数字。我们估算过,开采这个矿藏的投入可能超过其产出价值的五倍。”

廉默沉思良久,突然眼睛一亮:“我有一个想法。既然直接开采如此困难,为什么我们不尝试间接利用这些能源呢?”

“您的意思是?”比奇不解地问道。

“能量场技术。”廉默在全息投影上调出一个全新的设计概念,“我们可以在地表建立能量收集装置,利用特殊的能量场来吸收和集中自然界中散布的各种能量。”

这个想法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能量场技术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自然界中的能量形式多样且分散,如何有效收集和转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地下深处的能量晶石会持续释放微弱的能量辐射。”廉默详细解释自己的构想,“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足够敏感的收集装置,就可以捕获这些辐射能量。再加上地热能、生物电能、甚至是微弱的磁场能量,总量将会非常可观。”

负责理论物理的专家提出了疑虑:“能量场技术的核心是共振放大原理。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特定频率的能量场,与目标能源产生共振,从而实现能量的有效收集。但不同类型的能源具有不同的频率特征,如何同时收集多种能源是个难题。”

“这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廉默信心满满地说道,“我们可以设计多频段的能量场发生器,通过动态调节来适应不同的能源类型。”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廉默带领团队全力投入能量场装置的研发工作。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远超之前的任何技术开发,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

“能量场发生器的核心是共振晶体阵列。”廉默在设计会议上展示着最新的技术方案,“我们需要培养出具有特殊振动特性的晶体,让它们能够产生精确可控的能量场。”

晶体的制造是整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这些晶体必须具备极高的纯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要能够在外部控制下改变振动频率。

“我们已经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负责晶体研发的专家汇报道,“目前最有希望的是第十二号方法,这样晶体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特性,但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比奇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也遇到了难题:“能量场发生器需要极其精密的机械调节系统。以我们现有的制造技术,很难达到这种精度。”

工作又持续了一个月。科学家家们反复调参数,终于研制出精度足够高的系统。

与此同时,能量转换系统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收集到的各种能量需要转换为统一的形式,才能被有效利用。

“我们设计了一个多级转换系统。”负责能量转换的工程师介绍道,“第一级将各种原始能量转换为电能,第二级进行电能的调节和稳定,第三级将电能转换为我们需要的特定能量形式。”

六个月后,第一台能量场装置的原型机终于制造完成。这台设备高约三米,由新材料和机械部件精密结合而成。顶部是复杂的共振晶体阵列,中部是调节系统,底部是能量转换和存储单元。

“所有系统检测完毕,可以进行首次启动测试。”比奇向廉默汇报道。

启动仪式在地穴族的技术中心举行,里从族长亲自到场观摩。当廉默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能量场装置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声,顶部的晶体阵列散发出柔和的蓝光。

“能量场已经形成,开始检测周围的能量源。”监控人员紧张地观察着各项参数,“检测到地热能信号、风能信号、还有微弱的晶石辐射能信号。”

随着系统的稳定运行,能量收集效率开始显现。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显示,装置正在持续收集各种形式的环境能量,并将它们转换为可用的电能。

“功率输出稳定。”技术人员兴奋地报告,“虽然还达不到大型发电设备的水平,但已经足够供应一个中型设施的用电需求。”

里从族长对测试结果非常满意:“这项技术如果能够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我们的能源供应模式。”

但廉默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单台设备的功率输出虽然不错,但要满足整个族群的能源需求,需要建设大规模的能量场装置群。

“我们需要设计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廉默在后续的规划会议上提出,“批量生产能量场装置,建立覆盖整个地下城的能量收集网络。”

标准化生产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资源配置。每台能量场装置都需要大量的稀有材料和精密部件,而这些资源正是地穴族最紧缺的。

“我们可以分期建设。”比奇提出建议,“先建设几台大功率的装置,解决最急需的能源供应问题。然后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形成完整的能量收集网络。”

这个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工程团队立即开始设计大功率能量场装置的技术方案。相比原型机,大功率装置的设计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共振晶体、更强的能量场和更高效的转换系统。

就在技术开发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威胁开始浮现。能量场装置产生的独特能量信号被一些不法分子察觉,他们开始对这项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我们收到可靠情报。”负责安全的官员向廉默汇报,“有几个强盗团伙正在打听能量场装置的相关信息。他们似乎认为这种设备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廉默的心中涌起一阵担忧。能量场装置确实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被用于非法目的。

“我们必须加强安全防护。”廉默立即召集安全部门开会,“能量场装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绝不能让它们被窃取或破坏。”

比奇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防护方案:“我们可以在能量场装置上集成防盗系统。一旦检测到非法操作,装置会自动启动自毁程序,防止技术泄露。”

“还要考虑人员安全。”廉默强调道,“自毁程序必须确保不会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

防盗系统的设计又是一个技术挑战。它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合法操作和非法入侵,同时具备可靠的自毁功能。更重要的是,整个系统必须高度集成,不能影响能量场装置的正常工作。

“我们可以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比奇详细解释设计思路,“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操作装置。同时,装置会持续监控周围环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

生物识别系统利用了地穴族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特殊的感知植物能够识别操作人员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甚至是生物电场。这种识别方式比传统的电子系统更加可靠,也更难被破解。

防护系统的开发持续了一个月。当第二台大功率能量场装置制造完成时,它已经集成了完整的安全防护功能。

技术人员在测试现场兴奋地报告,“安全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有效防范各种威胁。”

里从族长对新装置的性能非常满意,他批准了批量生产的计划:“我们需要尽快建设更多的能量场装置,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但就在生产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第一次真正的威胁来临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强盗团伙开始在地穴族领地附近活动,他们显然对能量场装置有着明确的目标。

“侦察报告显示,这个强盗团伙至少有五十人。”情报人员向廉默汇报,“他们装备精良,而且有组织有纪律,不是普通的乌合之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强盗似乎对地穴族的技术有一定了解。他们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在外围进行详细的侦察,显然在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

“我们需要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廉默在紧急会议上说道,“所有能量场装置都要加强守卫,同时要做好应对大规模攻击的准备。”

比奇的机器人防御系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巡逻型机器人开始加强外围警戒,警戒型机器人构建了完整的监控网络,而作战型机器人则随时准备应对直接威胁。

但强盗团伙的实力显然超出了预期。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而且战术素养很高。从行动模式来看,这很可能是一个专业的军事组织。

“他们在我们周围建立了多个观察点。”侦察人员通过先进的监控设备发现了强盗的活动轨迹,“而且他们似乎在等待什么,可能是在等待增援或者更好的时机。”

廉默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如果这真是一个专业的军事组织,那么他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抢劫。他们很可能是受某个势力指使,来窃取能量场技术的。

“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廉默在作战会议上提出,“不能被动等待他们发动攻击。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

但里从族长对主动出击的方案有些顾虑:“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族群安全,不宜过度暴露自己的实力。而且,如果这些强盗背后真有其他势力,主动攻击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这个担忧是有道理的。地穴族虽然技术先进,但人口相对较少,军事力量有限。如果卷入大规模冲突,可能得不偿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