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出师不利(2 / 2)
在普宁庵的那段时光,正是妙慧十六年的人生中最黑暗无助的日子。亲人的离世和旁人的白眼,即便有佛经的指引和陪伴,也不是小小年纪的她能够承受的。而悟证住持犹如一盏明灯,牵着她的手,带她走出暗夜。因此,每每想起这位师太,她的心里总觉得暖暖的。
只不过若是去到普宁庵,她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沈溪见面了。不过,悟证住持治庵严谨,断不会容许沈溪胡乱妄为。她只要专心带领佛女们修行便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能够见到悟证师太的喜悦,全然盖过了对于沈溪的戒备,这一晚妙慧睡得格外香甜。
***
普宁庵位于定京西郊的鸣鹤山中。
鸣鹤山峰峦绵长,山中林木葱茏。耀目的阳光透过层叠的枝丫落于地上,日影斑驳,明暗交错。山间溪瀑纵横,流水潺潺,意境幽深空寂。相传数千年前,曾有仙人在此隐居,有樵夫见过他们驾鹤往返于天宫与人间。因山中常有仙鹤鸣叫,更故而得名“鸣鹤山”,是难得的礼佛参禅之地。
普宁庵兴建于前朝,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在佛学院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现今既是尼庵,又兼具对佛弟子的教化功能。自悟证师太任住持以来,普宁庵遵循“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法随法行”的宗旨,庵中女尼除了对佛经的研修之外,还身负济世情怀,在大齐为数众多的佛寺中极富盛名。
不过,由于普宁庵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故而比不上其他寺庙香火旺盛。但正因香客稀少,这里更显得肃穆庄严,与悟证住持给人的印象很是相像。
中秋节一过,便是佛女们入庵的正日子。
普宁庵为女尼修行之处,而礼部官员皆为男子,不便之处过多。因此,悟证住持在回复妙慧的信中强调,礼部只准派一官一仆前来,多余人等一概不准进入庵门。
妙慧派人将悟证住持的回复通传给了礼部,没想到礼部在决定由谁去监巡佛女修行之事上,颇费了一番周折。
沈溪虽然是此事的一级负责人,但他并不一定要亲自前往,在衙门内坐镇指挥也是一样的。于是,吴世甘便征求方怀山、贺景宜、赵秉琨等人的意见,看谁愿意自请前去。
但这些人的脑子不是白长的,在吴世甘收到的回复中,他们不是家有幼子需要照顾,就是再过不久就要成婚,还有的是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病弱,离不开人伺候汤药,总之理由拉拉杂杂扯了一堆,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去不了。
想想也是,即便没有这些事,只要一想到那出了名的不近人情的悟证住持,还有尼姑庵里那一大堆规矩,是个人都会被劝退。何况他们早就认定,这是太皇太后在给沈溪找媳妇儿,他们去算个什么事?此事就得由小沈大人这个“钻石王老五”去最为恰当。
吴世甘本想再劝劝几人,他们若只溜沈溪一个,会不会显得有点太过分?但方怀山给吴世甘想了个说辞,让他对沈溪说,其他人去也不是不行,但许多事他们不能擅自做主,需要请示沈溪的意见。普宁庵离京城距离不近,公文一来一回在路上要耽搁不少时间,不止麻烦还容易误事,所以思来想去,小沈大人就是不二人选。
这理由听起来十分冠冕堂皇,让吴世甘觉得他原本的那点内疚可真是多余。
沈溪觉得吴世甘说得很有道理。何况他若不亲自下场,如何“捉妖”?如何“诱尼”?就这样,此事就稳稳当当地落到了沈溪身上!只不过在昭儿看来,他家公子就是个“大冤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