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五章 规矩细·百工焕新颜(1 / 2)

加入书签

税吏吴有德带来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磐石堡内部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骤然激增的人口如同一锅滚油,稍有不慎便是炸锅之局。短短几日,叶七娘手上的丁口册便记下了数起斗殴,三五桩偷窃,更不乏磨洋工、偷奸耍滑之辈。新开垦的荒地急需照料,工分制度刚刚推行,人心浮动,秩序如绷紧的弦。

议事堂内,油灯昏黄。

李琰面无表情地听着老梁和叶七娘的禀报。

“堡主,昨儿夜里,西区草棚又丢了两袋豆渣!抓了个现行,是李家坨那批流民里的一个老油子!”

老梁气得胡子直抖,“下手忒快,专偷吃食!按老规矩,鞭二十?”

叶七娘揉着发胀的额角:“伐木队那边,两个壮劳力磨洋工,被监工的揪出来,还差点动手打人!工分扣了,可影响太坏!还有那些拾柴的孩子,也有浑水摸鱼溜出去玩的…”

李琰的手指在粗糙的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

声音不大,却让议事堂的空气更加凝重。

“堡规,该细了。”他抬起眼,目光扫过众人,“乱世用重典!活命,就得有活命的规矩!”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钉楔入:

“第一条,偷窃!”

“偷窃口粮、盐铁、工具者——初犯,鞭三十!罚三日无食!再犯,剁其一手!逐出堡门!生死不论!”

“第二条,斗殴!”

“无论缘由,动手者双方皆罚!鞭二十!罚三日重劳役!伤及无辜或致人伤残者,加倍!”

“第三条,怠工!”

“核查属实,一次警告,扣当日工分!再犯,扣三日工分!屡教不改者,逐出堡门,自生自灭!”

“第四条,设立‘戒律堂’!”

李琰的目光落在老梁身上:“梁叔,此事你亲自抓!从戍卫队抽人,组成巡查队!遇事,当场拿下!情节清晰者,依规处置!若有争执不明,带回戒律堂,由你、叶总管、石头三人,召集涉事区域代表,公开审理!是非曲直,当众论清!判决结果,公示于寨墙!让所有人都看着!”

四条禁令,如同冰冷的枷锁,瞬间套在了近六百人的脖颈上。议事堂内一片寂静,连呼吸都放轻了。老梁眼神凌厉,重重点头:“好!老汉这把骨头,就钉在戒律堂上!”石头握紧了刀柄。叶七娘在震惊之后,眼神也渐渐坚定。

乱世求存,仁慈换不来秩序。

新规如同惊雷,迅速传遍堡内每一个角落。

随之而来的,是老梁带着新组建的巡查队,以及那块悬挂在寨墙最高处、墨迹淋漓的戒律堂告示。

一场公开的惩戒紧随其后:那个偷豆渣的老油子,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被扒去上衣,露出瘦骨嶙峋的脊背!

“偷盗口粮,初犯!鞭三十!罚三日无食!行刑!”

蘸了盐水的硬皮鞭撕裂空气!

啪!啪!啪!

皮开肉绽,血痕交错!凄厉的惨嚎在山坳中回荡!看得所有人心头发寒,尤其是新来的流民。

紧接着,那两个在伐木队斗殴的壮汉,也被拖了上来,同样挨了鞭子,罚去搬运最重的石头。

规矩的血腥味,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刻入骨髓。堡内浮躁的气息,被这当头棒喝强行压了下去。秩序的铁齿,开始艰难地嵌入混乱的肌体。

秩序是基石,生存和发展才是根本。李琰的目光,再次投向叶七娘精心整理的那份丁口册。他的手指在那些歪歪扭扭的记录上划过:

“王陶,朔州窑头村…曾为陶工…”

“张奎,青州皮货行…鞣皮匠人…”

“刘氏,刘大丫,刘二丫…清河刘家集…善纺麻…”

这些淹没在流民潮中的名字,此刻在李琰眼中,闪烁着比黄金更耀眼的光芒!

“清理寨子西边那几间挨着的半塌石屋!”李琰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兴奋,“立刻!”

“叶总管,调拨人手、工具!”

“王陶!张奎!刘氏姐妹!来见我!”

磐石堡的核心区域,迅速腾出了一块地方。

几日忙碌,几间原本破败的石屋被清理干净,石块加固,屋顶修补,简陋的木门装上。新的区域被划分出来,门口钉上了粗糙的木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