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167章 权力的制衡(2 / 2)

加入书签

李隆基走一路封一路,只要有人来拜见,立刻升官拜相。这种空头支票不用掏腰包,也不用付出真金白银,对玄宗来说,没有任何负担,只需要画个饼让人拿去便是。至于能不能充饥,他就不管了。

也许在玄宗看来,这顶官帽就是权宜之计,在非常时期,可以随便用来赏赐别人,以此来拉拢人心,如果觉得不合适,随时都可以收回来,反正整个大唐都是他一个说了算。

这次,他想错了,或者说玄宗没有想错,是有人把这个权宜之计太当回事儿了。

此人是谁,他就是永王李?。

永王李?,是郭顺仪所生,十岁那年,郭顺仪去世,李?就被养在肃宗李亨的身边。

俗话说,长兄如父。李亨对待他这个没妈的可怜弟弟,绝对是娇宠异常,基本上当成了自己亲儿子一样抚养,晚上抱在怀里入睡。

李亨还教他读书学习,教他做人道理,教他为人处事。李?对李亨很感激,很顺从。

李?慢慢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地,就觉得李亨和自己是同等地位的王子,没有权力对自己指手画脚,更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呵斥教训自己。

李亨却浑然不知,依旧我行我素,这就使得,李亨觉得自己把全部身心都掏给了弟弟,而弟弟却一点儿也不领情,对他总是有一种怨恨感觉。

李?对李亨的感激之情逐渐消灭殆尽,剩下的只有反抗和仇恨。这一点,李亨却蒙在鼓里,浑然不知。

玄宗入蜀后,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当然就开始思考收复失地,夺回两京,匡扶大唐江山社稷的事情了。

所以,在进入蜀地境内便迫不及待地分封了自己的王子为全国各地的节度使,大都督,让他们立刻赴镇,允许他们自己筹建队伍,自己筹集粮草,攻打安禄山。

当时,谏议大夫高适就曾谏言,放权容易收权难,这样容易造成诸王拥兵自重,天下大乱。李隆基一心想着收复江山,匡扶社稷,对高适的话置之不理。

谁知道,他话音刚落,李?竟然头也不回地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顺江直下去了江陵。

当时,洛阳和长安已经失守,大运河沿线战火纷飞,扬州的财赋和粮草根本无法通过运河送往北方。打仗需要粮草,怎么办?只能重新开辟新的运输通道。

也就是从扬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