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154章 高风亮节(2 / 2)

加入书签

从水中爬出来,马玄明依旧没有放弃战斗,他从浮桥处爬上岸,沿着安喜门大街一路北行,参与了都亭驿的战斗。

这场战斗异常残酷,封常清带领大唐将士跟叛军展开近身肉搏。刚开始是上东门涌来的叛军,紧接着是安喜门方向涌来的叛军援军,最后是徽安门和建春门方向的叛军,四股叛军汇聚在一起,对封常清构成了圆弧形包围圈,而且是不断在收缩包围圈,形势异常险峻,敌方很明显是准备全歼封常清的主力。

封常清一看叛军如潮水般赶来,自知不敌,一边打一边撤退,企图阻止叛军进入皇城。于是在宣仁门内外,封常清再次指挥唐军排兵布阵,迎战叛军。

此时的马玄明已经在都亭驿一战中满身挂彩,成了血人,但是他依旧没有停止战斗,即便在撤退途中经过思恭坊,他也没有选择躲避家中。

最后,马玄明跟随封常清撤退到宣仁门后,已经没有力量进攻叛军,只是采取了被动防守。

如果唐军够多,也许还能守住宣仁门,奈何都亭驿之战中,唐军遭到四股叛军的攻击撕咬,伤亡惨重,数万大军只留下数千人成功退入宣仁门,而且大都带着伤,几乎找不到一个囫囵的。

如此这般,怎么守得住宣仁门?要知道,安禄山麾下可是有十几万精兵呀!

面对数十倍的敌人,封常清的绝望可以想见,几乎都没有再做多少挣扎,斜穿过皇城而过,从提象门逃进神都苑,向着陕郡一路狂奔。马玄明满身是伤,依旧没有返回咫尺之遥的思恭坊家中,而是选择跟随封常清继续战斗。

在陕郡,封常清见到高仙芝这个昔日的老上司,今日的密云郡公、讨贼副元帅,看着寥寥四五万刚刚组建尚未经过训练的队伍,想起了自己在洛阳之战的败状,放声痛哭道,“叛贼锐不可挡,我军溃不成军。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不如放弃陕郡,固守潼关。”

封常清是自己的老部将,而且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高仙芝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思忖片刻后,他做出了决定:打开太原仓,将府库中所有钱物赏赐给将士,剩余的一把火烧掉,然后退守潼关。

果不其然,安禄山亲率大军一路追到陕郡,猛烈进攻潼关十几次,都未能攻破。

此时,河北传来颜杲卿和颜真卿揭竿而起的消息后,安禄山大惊,留下崔乾佑留驻陕州继续攻关,亲自带领大部分将士返回洛阳城。

看着雄壮威武的洛阳皇城和宫城,安禄山决定在洛阳登基称帝,委派史思明渡河攻打颜杲卿。

按理说,安禄山撤军,对潼关唐军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既减轻了战略压力,又可以缓口气,加强潼关防守,让更多的唐军增援潼关。

但是,这个天赐良机竟然让长安方向给白白浪费了。

这里必须要提及一个人,那就是宦官边令诚。

这家伙曾经在安西参与过高仙芝歼灭小勃律国的战役,还算有些功绩。所以,高仙芝被委任为讨贼副元帅驻守陕郡时,李隆基再次派遣他跟随高仙芝迎战安禄山。

边令诚是宦官,他能有什么本领,无非就是充当皇帝的耳目,美其名曰监军。

当高仙芝接受封常清谏言,决定放弃陕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