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6(2 / 2)
简单收拾了一番,他由范公陪着,乘软轿前往养心殿。一路行来,宫道寂寂,唯有轿夫轻缓的脚步声与春日渐暖的风拂过檐角的轻响。他心中反复思量,却依旧猜不透皇帝此番召见的用意。
为何竟是容不得他自生自灭?
踏入御书房,一如既往的肃穆沉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气,混着书卷的墨香。
皇帝此刻正端坐于御案之后,身着一袭石青色的常服,并未佩戴冠冕,墨发以玉簪简单束起,正垂眸批阅着手中的奏折。他神情专注,眉宇间带着几分处理政务时特有的沉凝与威严,不似那夜在明月殿时的闲适,更无半分轻佻之意。
他在殿中依礼跪下叩首:“臣宋瑜微,叩见陛下,陛下万安。”
良久,才听见御案后传来一个清冷平静的嗓音:“平身吧。”
“谢陛下。”他缓缓起身,垂首侍立在一旁,只望这场煎熬早些结束。
他重伤后身体仍是虚弱,只站得半盏茶的时间,冷汗便已从后背、额角渗出,但他仍不敢稍动,默默地由着汗珠在身上静静地爬动。
又等了片刻,皇帝才开口,目光却仍不在他身上:“你父今日上了一道奏疏,倒是有些意思,你要不要读一读?”
他闻言,顿时心跳如鼓,眼前甚至有一瞬的恍惚,他暗中攥拳,喉结微动,低声道:“臣侍为后宫中人,此举不合礼制。”
皇帝一声轻笑:“礼制?”言罢从御案前离开,到他跟前,把那折子往他面前一递,道:“朕准你读。”
他伸出微颤的双手,接过那奏疏,极慢地将其展开,打眼看到父亲那熟悉的字迹,眼眶便不由发热,忙定一定神,清了清嗓子,照着上面所书读了起来:“……去岁秋,臣于沧州境内数县巡查农事,见昔日蝗害频发之地,百姓仍有忧色。忽忆及犬子瑜微羁留府中时,曾戏绘《平蝗策要》一卷,内有点验蝗卵之法、掘藏曝之之术,并附‘群鸭为阵,可清蝻患于未然’之奇想。臣姑且一试,命各县于秋冬深犁蝗卵密布之沙土岗地,又令民间广蓄雏鸭。今春蝗蝻初生,即以万千鸭阵驱而食之,旬月之内,往年肆虐之蝗情竟十不存一二,田禾几无大损。百姓皆称此法之神效。犬子身虽远在宫闱,其稚年浅见竟能稍济民困,臣亦感愧。冒昧提及,并代其叩问圣躬安否……”
读到此处,他已是情难自禁,全然顾不得圣驾在前,抓着那折子哽咽失声,泪流满面。
委屈、不甘、隐忍、思念……及至白蚁般蛀蚀心堤的绝望,在这一刻搅浑在一起,磅礴而出,起初只是无声地饮泣,到后来,便再也抑制不住,竟是放声痛哭起来,似要将这肝肠寸断倾泻殆尽。
他忘却了身在何处,忘却君臣之别,龙威难测,天地之间,万物混沌,只剩他独自一人,痛泣着命途的无常,直至喉咙沙哑,胸腔因着抽噎而阵阵生疼。
良久,周身乏力的他才察觉自己不知何时已跪坐在地,而父亲所上的奏疏更因他的力道和涕泪而渍皱不堪,他心猛地一沉,想起来此间可是御书房,一股比刚才的悲伤更令他悚然的寒意,从背脊窜了上来,然任凭他如何凝神,周遭却听不见一声异动,他咬了咬牙,微微抬头张望,冷不丁迎面就撞来皇帝的目光。
皇帝竟然就立在与他不过五步开外的地方,只不过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