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章 夏国日报,官媒的态度(1 / 2)

加入书签

半个小时前。

凌晨1:35。

千里之外的燕京市,夏国日报总部大楼。

《烽火家书》节目组会议室灯火通明、烟雾缭绕。

总导演陈国华指尖轻轻叩击桌面,眉头紧锁。

旁边坐着的两位助理正在筛选这段时间的主题歌曲投稿。

陈国华每次摇头,工作人员都会在本子上划掉一个名字。

“太老派。”

“词不达意。”

“停一下。”

陈国华的耐心被一点点消耗殆尽,他打了个暂停的手势。

会议室的多位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

“我们需要的是一首能体现出夏国文化底蕴,又能让年轻人愿意单曲循环的歌。”

“再具体点,我们需要的是一首既要有古典意境,又要有现代审美的歌曲。”

陈国华此话一出。

所有人都犯了难。

古典意境?

现代审美?

这是能融合到一起的东西?

市面上压根就没有这种类型的音乐。

你就算把预算提上来,‘曲爹’也满足不了这要求啊。

当然。

他们也只敢在心里发发牢骚。

“我们需要的是纯粹但不陈旧,创新但不浮夸的作品,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和千里共婵娟的共鸣。”

“懂了吗?”

陈国华又换了个表达方式。

众人:“……”

音乐总监也不敢接话。

陈国华目光扫了一圈,叹了口气道:“真不是我故意为难大家,我也很难做啊。”

“两年了。我们拍了三百多个小时的素材,采访了上百位历史亲历者……”

“我们一开始的核心思想是,拍摄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立意是让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烽火家书》是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血。”

“上级领导看了以后,也很重视这个项目……”

“《烽火家书》一共六个故事篇章,是我们凝聚两年的心血,现在就差一首贯穿整篇故事的主题曲。”

“最困难的问题,我们都克服了,还能被一首主题曲拦住?”

“大家在选歌的时候,记住两个关键词:离散和无言之爱。”

“那个年代有太多因为战乱等原因而被迫分离的家庭。”

“那个年代的人连一句‘我爱你’,都要藏在‘天冷了记得加衣里’。”

“好了,接下来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讨论时间。”

说了那么多,陈国华也累了。

《烽火家书》的内容很沉重,也很有意义。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陈国华至今最用心,也是最完美的作品。

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他带领整个拍摄团队几乎走遍了全国。

上级领导的确很重视这个项目,甚至表明要用于教育推广。

听到这个消息时,陈国华内心是喜忧参半。

这无疑是对陈国华心血的肯定,也让他压力如山。

都这个点了,会议室众人已经困得不行,讨论的声音都有气无力,有几个人借着查资料的借口,光明正大玩起了手机。

会议室的一角。

实习生周小凡打了个哈欠,见没人注意自己,他悄悄戴上耳机,低下头划着手机。

听说继《本草纲目》之外,苏洛又发了第三首新歌。

周小凡刷新了一下音乐播放器,果然发现宣传语变了。

嘿。

还真有。

苏洛和叶胧月合唱,嘶,放大招了?

周小凡不是苏洛的粉丝,他只是众多吃瓜网友中的其中一员。

不站苏洛,也不站龙丞佑,不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

老老实实当一个吃瓜的看客。

网络上,大部分都是像周小凡这样的‘沉默者’。

刚从洗手间回来的陈国华,下意识看了一眼大家都在干嘛。

陈国华一回来,大家都收起了手机,装作用心讨论。

于是。

陈国华一眼便注意到了角落里,有个年轻人趴在桌上,也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在干嘛,非常醒目。

“哎哎哎,大家都在加班,你在干什么?!”

陈国华拍了拍桌子。

年轻人,你是怎么睡得着的?

戴着耳机的周小凡此时正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对外界的一切都置若罔闻。

见陈国华的脸色阴沉下来。

一位工作人员赶紧推了一把周小凡。

周小凡猛地抬起头,见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衣服刷的一下被冷汗浸透。

会议室安静的落针可闻。

周小凡手忙脚乱的摘下一只耳机,磕磕巴巴道:“我、我在找歌,对……”

明眼人都能看出周小凡眼神里的心虚。

好拙劣的借口。

陈国华压根不吃他这套,冷笑道:“那你找到了吗?”

这主题曲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

否则,大家也不至于快凌晨两点了还在加班。

见陈国华明显动怒了。

大家也不敢为一个实习生求情。

周小凡咽了口口水,硬着头皮站起身:“找、找到了。”

完了。

你就说你没找到啊。

这也敢还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