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谁敢挡新法的路?(1 / 2)

加入书签

两千万两雪花银,连带那些珠光宝气的匣子,全被洛珩手底下那帮如狼似虎的亲卫,悄无声息地塞进了王府地宫最深处。

那扇厚重的暗门“咔哒”一声合拢,隔绝了外面所有的光,也像给洛珩连日紧绷的心弦松了松劲儿。

他刚踏进王府前院,还没喘匀乎,就听见他爹汉王洛烬那标志性的、带着油汗味儿的嚎丧从正厅方向炸开:

“天杀的!龟儿子的!这他妈不是把老子架在火上烤吗?!”

洛珩眉头一皱,加快脚步。

只见他爹正跟个陀螺似的在厅里打转,一身亲王蟒袍皱得跟咸菜干似的,脸上油光混着汗珠子,小眼睛瞪得溜圆,嘴里唾沫星子横飞。

“爹,嚎什么呢?谁又惹您了?”

洛珩走进去,顺手抄起桌上的凉茶灌了一大口。

汉王猛地刹住脚,看见儿子,如同见了救星,扑过来一把抓住洛珩的胳膊,力道大得差点把洛珩手里的茶碗晃掉:“儿啊!你可算回来了!完了完了!你爹我屁股底下要着火啦!”

“着火?烧到您裤裆了?”

洛珩挣开他爹的爪子,没好气地把茶碗顿桌上,“说人话!”

汉王拍着大腿,声音带着哭腔:“还不是你那个好皇祖父!今儿把我叫进宫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说南边那些什么狗屁流民帅闹翻天了!占山为王,攻城略地,喊什么‘靖失其鹿,天下共诛之’!这他妈是要翻天啊!地方上那些脓包兵,打又打不过,剿又剿不动!你皇祖父说了,这事,归我这个天策上将军管!限期解决!解决不了?他让我提头去见!龟儿子的!这不是要老子的命吗?老子会个屁的打仗治民啊!”

洛珩听完,脸上那点刚发完财的轻松劲儿瞬间没了,眼神沉了下来。

流民帅……这玩意儿就像野草,烧不尽,杀不绝。

根子在哪?他太清楚了。

“急什么?”洛珩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让人安定的冷硬劲儿,把他爹的聒噪压了下去,“这火,烧不到您裤裆。”

汉王猛地停住,小眼睛巴巴地看着儿子:“儿啊,你有法子?快说!爹这条老命可就指望你了!”

洛珩没直接回答,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窗棂,发出笃笃的轻响。

半晌,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钉在汉王那张油汗交织的脸上:

“想扑灭这把火,救您这条老命,也救这大靖半壁江山,眼下,只有一个人能办到。”

“谁?!”

汉王眼珠子瞪得更圆了,呼吸都屏住了。

洛珩吐出三个字,斩钉截铁:“柳、文、渊。”

“柳文渊?”汉王一愣,随即小眼睛里爆出精光,猛地一拍大腿,“对啊!这猴精!脑子好使!嘉峪关那会儿,一把火烧得帖木儿汗哭爹喊娘!可……可他还在枢密院当他的副使啊?让他去对付那些泥腿子造.反的?”

“对付流民帅,光靠刀把子硬砍没用,得抽薪止沸。”洛珩走回来,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柳文渊懂人心,知利弊,更知道怎么挖根子。让他去,比十万大军顶用。”

汉王搓着胖手,眼珠子滴溜溜转:“那……那你的意思是……让爹去跟你皇祖父举荐他?”

“不是举荐。”洛珩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是您这位新晋的天策上将军,深感国事维艰,痛心流民之乱,日夜苦思良策,终于慧眼识珠,力荐枢密院副使柳文渊,全权督办平定流民帅、安抚地方之重任!懂了吗?”

汉王被儿子这一连串文绉绉的词儿砸得有点懵,但慧眼识珠四个字让他瞬间通透了,脸上立刻堆起谄媚的笑:“懂!懂!太懂了!我儿高!实在是高!爹这就进宫!这就去给你皇祖父痛心疾首去!”

金銮殿上,气氛压抑。

各地告急的奏章像雪片一样堆在龙案一角。

靖武帝脸色铁青,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下面吵成一锅粥的朝臣。

主剿的、主抚的,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没一个能拿出个准主意。

“够了!”老皇帝猛地一拍龙案,声音带着疲惫和怒意,“吵吵吵!除了吵,你们还能干什么?流寇都快打到京城脚下了!汉王!你是天策上将军,总领军务,你说!到底怎么办?!”

被点名的汉王洛烬一个激灵,赶紧出列。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儿子教的词儿,脸上瞬间挤出十二万分的沉痛和忧国忧民:

“父皇!儿臣……儿臣这几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啊!每每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想起那些被贼寇荼毒的州县,儿臣这心……就跟刀绞似的!”

他捶着胸口,声音都带上了哽咽,演技堪称炸裂,“儿臣自知才疏学浅,统兵打仗非我所长,日夜苦思,唯恐辜负父皇重托,误了江山社稷……”

他这番声情并茂的自责,把殿上众臣都唬得一愣一愣的,连老皇帝紧皱的眉头都松动了些许。

汉王偷瞄了一眼皇帝老爹的脸色,话锋猛地一转,声音拔高,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激动:“然!天佑我大靖!儿臣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一人!此人胸有丘壑,腹藏良谋,若得重用,必能解此倒悬之急,安我大靖江山!”

“哦?何人?”

靖武帝身体微微前倾,眼中燃起一丝希望的火苗。

“枢密院副使,柳文渊!”

汉王掷地有声。

“柳文渊?”这个名字一出,殿上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嘉峪关奇袭图兰、火烧粮草的事迹还历历在目,没人敢小觑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

“宣柳文渊!”

靖武帝立刻下令。

不多时,一身青袍、身形依旧显得有些单薄的柳文渊快步上殿,躬身行礼:“臣柳文渊,参见陛下。”

“柳爱卿,”靖武帝目光灼灼地盯着他,“汉王力荐你督办流民帅之事。如今流寇四起,愈演愈烈,国库空虚,民心思变。你可有良策,为朕分忧?”

柳文渊站直身体,目光扫过殿上神色各异的群臣,最后落在龙椅上的皇帝,声音清晰而沉稳,如同投入沸水中的冰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