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全文完(1 / 2)
《辩女塾非祸论》由明夷尚未正式开业的书房大量刊印,免费散发,女塾内几位思想开明的母亲也附文其后,言明女儿入学后之变化,盛赞女塾之教导。
此文在城中掀起一阵讨论的浪潮,茶楼酒肆,宅楼大院,处处可闻谈论之声。玉清观适时组织了一场展演,广发请帖,诚请城中各夫人小姐来玉清观亲眼品鉴女塾的教育成果。
展演当日,玉清观里的学生们公开表演作诗、绘画、抚琴等才艺,又展示算账与其所学的医药和日用知识。来参观的夫人们看见观中这群知书达理、举止得体、能力出众的淑女,各自心里有了计量。此次展出后,一部分学生回到了学塾。
事情持续发酵,刊文传至城外。玉清观收到了来自各地女子支持的信件,她们有的分享了自己所在地区女子争取教育的事迹,有的寄来自己写的诗词文章支持,有的甚至附上了些银钱……
此外,还有些有胆识的女子模仿明夷她们的文章在当地辩驳,有的还秘密组织起来筹谋着建立女塾……
明夷颤抖着手指翻阅着雪花一般的信件,与沈琼琼清等人相视良久,相拥而泣。
她们以为这是场只属于她们,属于玉清观的战役,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
她们的反击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以为至多泛起几圈涟漪,却不想激起了远超她们想象的浪潮。
舆论发生转向,关于女塾的议论不再是一边倒的否定,逐渐出现“人家教的也是正经道理”、“看那谁家闺女,上了女塾确实更懂事了”、“女子识几个字也不算什么坏事吧?”等不同的声音。
至于官府,态度一直非常谨慎,许是觉得此为无伤痛痒的大事,又或是忌惮玉清观部分学生先生背后的宗族势力,闹得最凶的时候也一直在观望,后面也只是象征性地派人来“检查”了一下,确认并无“伤风败俗”之事后,便不再理会。
许多被迫退学的学生回到了玉清观,经此一役,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加拉进了,好想有了什么,不可言说的,独属于女塾的默契。
玉清观复学第一堂课,明夷将收到的信件分发下去供大家传阅。
女孩们翻看着一封封支持与鼓励,她们明明素昧相识,却在此刻有了深深的羁绊。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是祖母,但在这次风潮中,在雪花一样的信纸里,她们只是她们。
“我总喜欢让你们开组会或者说,读书会。”明夷突然道
“我也知道你们或许并不喜欢。”
下面一片窃窃私语
“我让你们阅读与评论彼此的作品,你们或许觉得是任务,是负担,是麻烦。”
“…其实并没有……”、“还好啦”、“我还挺喜欢的。”、“一点点……”学生们的声音又大了些。
明夷扬起了个大大的笑容,“但你们是彼此的读者与批评者。”
学生们瞬间噤声
“女子的一生总是围着家庭打转,从一扇门穿过另一扇,从一座宅子去到另一座,我们人生所有的关系先是娘家的亲缘,再又是夫家的亲缘。我不知道你们偶尔会不会感到孤独无奈,在落红零落成泥之际,在寒月形单寂寥之时……”
明夷抹了抹眼泪
“诗文、书册……我想说的是,这些,通过阅读这些,或许能够感受到在一些情感上我们并不孤单,这是一个远大于闺阁的世界,即使素昧平生,但它们仍将志趣相投的我们连接到了一起,这是由我们自己搭建的浮世。”
明夷的书坊开业了,架子上陈列的书册各种各样,涉及种类数不胜数,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皆为女子。
那些保守文人的攻讦并未停止,谩骂和礼法大棒依然存在,他们视此为自己的“道统”之战。
“管他们呢。”明夷对着学生们笑笑道。
玉清观里的女塾保存了下来,别地似乎也有几家女塾兴起,但社会上对与女子抛头露面读书的偏见和阻力,也从未消失。
“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沈琼在课上朗声道。
……
初夏午后,明夷倚在房间的湘妃榻上纳凉,忽然一阵眩晕,然后??熟悉的校园大道,和站在对面的打着遮阳伞、背着单肩包,正要去上课的李祺。
明夷打量着穿着吊带长裙的李祺,天气炎热,她及腰的黑色长发编成了一束粗粗的辫子垂在胸前,雪白的肩头裸露在外,印着道淡淡的,背包带勒出来的红痕。
“你是?”李祺停下脚步,看着对面突然出现的汉服美人,表情疑惑。她有些慌张地看了看周围,发现路人步履匆匆,无人察觉她面前的异样。
“好像只有你能看见我。”明夷稍微凑近了些。
“我是在做梦吧?”虽是疑问,李祺的语气却异常肯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