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1丰丹园四(1 / 2)

加入书签

从那以后,大夫人便日日跟着莆姨娘学刺绣,两位夫人亲亲热热在一处,本来寡言的两人,如今却是无话不谈,就连澄心吐了个口水泡都能笑上半天,因着二人的和睦,素日安静的丰丹园也热闹起来。

日子一长,府里的婆子丫鬟也加入了学绣大军,见人愈来愈多,为了方便大家,大夫人先是备了几间屋子,而后又命人收拾了一间宽敞的三层小楼,就立在荷花池旁。

小楼南北通透,冬暖夏凉,采光也好。虽立在池边,但由于楼层高,空气流通,也不容易潮湿。里头烛火明亮,摆着大大小小的绣棚,此外还有些藤椅小几供人歇息。

最高层是大夫人与莆姨娘的专属地,两人的绣棚并排摆着,天天挨在一块儿绣花聊天。待孩子们大了,又多了两个小板凳,与两个小针线匣子。

泠音与澄心自会拿筷子之时就会拿针,明明正是闹腾坐不住的年纪,却能跟着娘亲们在小楼里待上半天。偶尔坐不住了,就掀起缀着小银铃的百花门帘,倚着栏杆或俯视池塘绿波,或眺望园内楼阁。

园内四季景色各有韵致,泠音有时会拖着藤椅坐到外头,让人用木板木条给她搭个小架子,铺上宣纸,用描花样的炭笔将夏日芙蓉浦、秋日遍地金、冬日滴雪檐与春日杨柳雾细细画下,待长大些,又融画入绣,让四时景色绽放在绣棚之上。

在偶尔的宴会交往之中,丰丹园的绣品渐渐在徽州女眷之中出了名,之后又自南北沿着河网传播,渐渐达到享誉大周的程度,被人称为“丰丹绣”。

莆姨娘是丰丹绣的开创者,其擅绣花鸟、人物,针法复杂多变,色彩晕染过渡自然,大夫人等园内女眷习得之后又更为精进,丰丹绣得以进一步扬名。

而到了下一代,丰丹园的大小姐江泠音,精通诗文、工书善画,且十分擅长融画入绣,开创当时一先例,将丰丹绣的技艺推至极致。

然丰丹绣是不卖的,只有与其交好之家、或诚心来求之人能够得到几样,由于产出少、流通更少,如此下来,丰丹绣品更显珍贵。

可好景不长,虽园中女眷各个勤勉良善,男人们却各有各的腌?,凭一己之力将家业败得干净,使得园内生活不得不靠女眷贩卖针线维系。

江老爷辞官之后成天与朋友四处玩乐,出手大方,两个儿子自小宠溺,跟着城内别的富家子弟,成日不是青楼寻花,就是赌场肆意,到处惹是生非,又得江老爷跟在屁股后面花钱填平。

家中钱财见底后,三人也曾安生过一阵子,但自发现丰丹绣品价值几何后,便逼着园内女眷加紧劳作,自己又拿着钱财继续寻欢作乐。

郁清就是在这时进的丰丹园。她先是在园中做了一段时间的扫洒,后又被分给时年十五岁的大小姐泠音做丫鬟,除照顾其起居饮食,最重要的就是跟着学那丰丹绣。

泠音的容色与其技艺一样出众,郁清自见到泠音始就认定大小姐是这座丰丹园当之无愧的明珠,待相处之后,更是被其人品与才华技艺折服。

郁清在家只一昧劳作,离家后又颠沛飘泊,直到来到这丰丹园,来到泠音身边,才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虽然也是成天做活,但却能吃饱穿暖,不必再坐在灶台边拿针,被烟气熏得眼红不说,还要担心突然跳出的火舌。

原来做这些家务活计也是有酬劳的,郁清捧着泠音的衣裳呆呆的想。收拾整理,叠被扫洒,从前在家中干惯的事情,没想到离了家再做,竟然能有银钱领,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

荷花池边的小楼是舒适的,就连炎夏的风都带着冰湃杨梅的凉气与沁人的花香。郁清后来拥有了自己的位置,那张竹椅子夏日凉快,冬日还会垫上厚厚的褥子,小巧的烛台被架在一边,能够照清细细的丝线,不必忧心被夜晚蒙住视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