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游西湖(2 / 2)
三月十日清晨,一辆拱顶的青幔马车早早在母女俩家门口候着了,一应行李早已在昨天装好,明夷只随身带了个小木箱放在脚边,里头只装着几件路上换洗的衣裙和一些干粮。
无论是马车还是车夫都是顾、徐两位夫人严选。车夫是徽州籍的老把式,马匹也专门挑的齿龄四岁的青骢马。春季多雨水,车顶特意遮了三层浸了桐油的油布,并备了几把竹骨油伞,又因明夷易招蚊虫,在马车四角都挂艾草香包。
明夷拜别母亲,带着麦冬上了马车,里头布置一应俱全,处处透露着母亲的细致,明夷本就没止住的眼泪又哗哗地留得更多。向上推开车窗,隔着外罩的绿纱窗屉,母女俩一前一后,目送着对方远去。
马车先来到叶府与吴中孚会和,然后再一齐上路。从钱塘到歙县,第一站其实是临安,但明夷无甚兴趣,且非常想去西湖,便和车夫说了往仁和县的方向走,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碧波荡漾的西湖。
由于邻近中午,两人先在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畔的醉仙楼里要了个雅间吃饭。春日柳絮纷飞,明夷知道自己是有鼻炎的,所以格外注意,头上戴的青纱帷帽专门缝了薄绢衬里,防止这柳絮扰人。
吴中孚先跳下了马车,与醉仙楼的掌柜定好房间后,才去请明夷下车。待进了屋子,麦冬将门阖好,明夷把帷帽摘下来交由麦冬挂好,饶有兴趣的打量起这雅间的装潢。
只见摆在正中间的老红木八仙桌上铺着秋香色的暗云纹锦缎,四角各压了一个两指宽的蟾蜍样镇纸,乍一看有些突兀,许是用来防止湖风吹掀桌布的。
餐具摆的是粉彩过枝桃树纹盘配乌木包银箸,酒器用的是龙泉窑梅子青荷叶杯,缠枝莲博山炉焚着苏合香,辛香气烈,一下子就冲醒了明夷坐车坐的发昏的脑袋。
点菜时,拿着琳琅满目的菜单看得眼花缭乱,明夷不喜选择,便让吴中孚拿主意,少年一一报出同学推荐的菜肴,明夷只管点头就行。
唯独听到“醋溜鱼”时,少女面色一变,急忙道:“这个不行,不要,换一个。”
边说着边捡回菜单,眯着眼睛看了一圈,指道:“要这个,宋嫂鱼羹,我在《梦粱录》里头读到过。”
雕花槛窗外斜探一树垂丝海棠,花瓣打着旋儿落进荷叶杯中,远处画舫丝竹声裹着水汽徐徐飘来,少女闲适地靠在椅背上,微斜着脑袋享受着这精致的早春湖景。
明夷发现,在外头吃酒楼,但凡有些名气的,上菜都慢得很,这回又是等了近两刻钟,看着湖上的鸳鸯并肩游了两圈有余,菜肴才姗姗来迟。
龙井虾仁可谓是西湖边上大小食肆都有的一道菜,乃是用现剥河虾仁裹葛粉急炒,起锅前再洒狮峰龙井嫩芽,多炒一分就老,少一分则湿,是非常讲究火候的一道家常菜。明夷带着老饕的心态举箸尝了一口,虾仁清脆弹牙,茶香清新怡人,醉仙楼的师傅功夫到位。
宋嫂鱼羹则是南夏时的名菜了,相传这位宋嫂原是北夏汴京的一位民间厨娘,因擅制鱼羹在当地颇有名气。然由于国家不敌北边游牧民族,被迫南迁,宋嫂一家也跟着搬到了这西湖边上继续以卖鱼羹为生。后遇上游船的皇帝,一碗鱼羹勾起其乡情,于是对宋嫂大为褒奖,“宋嫂鱼羹”也因此名声大噪,流传成一段佳话。
具体做法其实已不可考,现下常见的做法乃是将鳜鱼剔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