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拔霞供(2 / 2)

加入书签

荷香榭内水汽氤氲,黑漆彭牙四方桌上架着一个斗彩团花纹菱花式火锅,徐淑仪正用银剪拨弄着风炉里的银丝碳。

李青棠在丫鬟的引导下在徐夫人的右边入座,不动声色地环顾四周:

对面坐着的应该是对母女,大的那位容长脸面,柳目翠眉,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风流韵味,不禁让人暗叹,真乃少见的佳人。小的那位杏眼桃腮,与旁边的妇人有三分相似,双手捧着茶杯,正悄悄抬眼朝她这边偷看。

旁边坐着的是一位男孩,看模样应该不满十岁,但已长得目如朗星,鼻若悬胆,眉心中间还有一颗米粒大的红字,像极了观音座下的童子。

明夷望着中间冒着热气的大锅,锅底的雪梨老鸭汤已滚作乳白,只觉得内心兴奋得不行。来得路上就听淑姨说今晚带她吃“拔霞供”,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进来一看,竟然是火锅!

台上那位杜丽娘也被请了过来,褪去舞台上艳丽的妆面,整个人如春日海棠般明媚,女孩忍不住偷瞄了好几眼,结果正巧对上人家笑吟吟的眼神,‘杜丽娘’俏皮地朝小姑娘眨了眨眼,明夷霎时觉得柳梦梅和自己结下了夺妻之仇。

门外侍立的几个丫鬟提着漆木食盒鱼贯而入,次第摆开,二十四格青玉盘里码着薄如蝉翼的兔肉片,另有羊肉、牛肉各好些。

松江银鲈切得透光,云腿薄片红玛瑙似的叠成小山。白玉似的山鸡片整整齐齐摆在荷叶盘里,花纹繁复的蛤蜊并着鲜虾各置菱花束腰盘两端,清笋、荠菜、石耳等素菜齐齐摆在一个白瓷攒盘内,另备肉丝烫饭和水引几碗。

水雾缭绕间,徐淑仪看着李青棠腰间的玉佩有些怀念,“不知青棠小姐可还记得这枚双鱼玉佩?”

李青棠低头摩挲着玉佩上复杂的纹路,恍惚又回到了那个雪天,还未言语,泪水就已经蓄满了眼眶:“夫人,青棠怎会不记得?那日若是没有你,又怎会有如今的李青棠。”

徐淑仪闻言也不禁拭了拭眼角,“吴山寺一别,已经七年了,你今日在台上唱的那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与那晚你唱给我的一模一样,才惊觉原来是故人啊。”

一旁的顾静翕听到这里突然也有些警觉,“七年、吴山寺,徐姐姐,是那回你去??”

徐淑仪颔首,“那么多年了,难为你还记得。”

提起那年,顾静翕眉眼间有些凄楚,“这怎能忘了。”

瞧见顾静翕泫然欲泣的模样,徐淑仪苦笑两声,拍了拍友人的肩膀,又对着明夷说道:“明儿快给你娘亲递条帕子过来。”

王明夷赶忙从身上翻了条帕子递过去,才想起这还是看戏时阿孚捡给她的。

只见淑姨又回头对母亲说道:“我提这个本不是想惹你伤心,今个儿听戏时早把眼睛哭红了,现在可不能再哭了,你就不好奇我和青棠姑娘是怎么认识的吗?”

顾静翕红着眼眶点点头,在桌子底下攥紧了徐淑仪的手。

李青棠细细观察着两人的互动,绞着帕子开口道:“两位夫人叫我青棠就好,那日的事情由我来说给各位听吧。”

青棠正常说话的声音不同于戏台上的缠绵婉转,而是有些低沉,讲故事的语调有些缓慢,带着深深的缱绻,火锅里蒸腾出的白汽模糊了五官的轮廓,又好似一片茫茫的雪雾。

熹宁六年,大雪,吴山寺。

苏州城的大雪已经下了三日,城外吴山,翠峦环抱之中,隐匿着一座古刹。青石板路挤满厚厚的白雪,如一条白练般蜿蜒至山门,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叠,均盖着厚厚的白雪,金漆斑驳的匾额上,镌刻着“吴山寺”三字。

十六岁的李青棠是来鹤班初出茅庐的闺门旦,现下却青丝迤地,披着单薄的戏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大雪簌簌落满她的发丝、肩头,掩埋了她的脚印,她却浑然不觉般自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