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5第35章 解了燃眉之急(2 / 2)

加入书签

柳戚将姜樾的画在地上摊开,各种植物各具特色,根、经、叶、花、果实各不相同,即便是不认识药草的人,对着这画一定不会找错。

翌日,张明贤将县衙画师全都找来,将十七幅草药的画像分给画师,让画师们临摹姜樾的画作,只求像即可。

到底是画了许多年的老画师,即便对人的形象绘制的不那么准确,但药草的临摹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画师们临摹之际,姜樾再次来到县衙。

姜樾见到张明贤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计,或许可以一试。”

张明贤直让姜樾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既然寻药一事,在东望百姓心中是事不关己,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件事与东望百姓绑定。以钱财相赠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想必县衙也困难。”

张明贤表示认同,去年南街修建廉租房就已经几乎掏空了县衙的公账,这灾后重建又是一笔,着实没有多余的钱材当作“奖励”。

“但药材关乎'病'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没有病呢?”

“何不以药换药?自古治病诊费不高,但药材却是无底洞。”姜樾将自己的想法缘由娓娓道来。

“譬如,一个人献上了十份药材,那相对于在县衙固定的医馆存了十一份药材,若以后本人或则血亲需要这药材,就可以带着凭证去固定的医馆免费得药,或者同类药材替换,当然这都是自愿原则。”

一时间张明贤有些没有搞懂其中原理。

姜樾再次解释道:“相当于你去采药,献给县衙,县衙作为官方替你担保,你可以获得多加一成的药材,但这个药材在你或者你亲人需要时,随时可以赎回去使用。”

在姜樾的解释下,张明贤懂得了其中原理,觉得这法子可行,决定试上一试,左右现在也没别的法子了。

张明贤将这法子告诉蒋良因,让蒋良因安排公示告知百姓此事,又将画师们临摹的图纸分配到各个医馆,供百姓查看所需药草模样。

但固定的医馆且愿意和县衙合作的不好找,最终决定以县学的医师馆作为兑换地,恰好学生们去采药时也可以补充药草,再去周围县域买些药草来充数即可。

在百姓得知献药可以以后免费拿药后,积极性增强了不少,陆陆续续有人来医师馆献药材。

张明贤为了制作献药凭证,从姜樾处要了荣樾画房的存根联的做法,又用朱砂与葛根的提取色做了凭证,百姓拿着半截尾联即可兑换药材。

为了杜绝冒领现象,甚至尾联与存根上都记载了当事人的住址以及姓名,防止盗用。

起初有人将信将疑,直到有百姓母亲生病,又实在家贫,不得已按照县衙提取的药材去寻找,献药后说明情况后立马用所献药材换取同等他母亲需要的药材,最终他母亲病情好转。

这事宣扬出去后,众人得知县衙这句承诺是实打实存在的,有空时则去上山采药,然后立马换成存根。

慢慢的也解了一部分燃眉之急。重症的莲花县百姓稳住了,寻找治病法子的时间就可以延长些。

自从医师馆当作兑换地后,柳戚的工作量翻倍,既要记录献药的人,药材数量以及药材种类,又要照顾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