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0谨慎(2 / 2)

加入书签

杨文煊记录着测试结果。

结果并不理想。

宋治洪亲自与人造出的首批燧发铳,三把里发火率最低的只有三分之一,最高的也只有五成,命中率在百米外更是降到五成以下。

这还是在无人干扰的靶场。

若是上了战场,混乱环境和紧张心理影响下,能四五次射击射中一个敌人便算好了。

杨文煊唉声叹声,他和刘今钰急不可耐地来测试燧发铳,不料是这结果。

刘今钰面无表情,低头细细看着燧发铳,宋治洪的心脏又提起来,“技术不成熟,枪管、燧发机……尤其是弹簧,太多地方需要改进。

“更严重的问题是燧石。国内缺少好燧石,南方水汽又重,导致发火率远低于期待值。与之相比,燧发机制降低精准度倒是小毛病了。

“然而这已是邵阳市面上最好的燧石,那掌柜的说会替我们找更好的燧石,但我估计就算换上国内最好的燧石,发火率也很难突破七成。”

杨文煊不由感慨道,“也难怪燧发铳到下世纪才在军队里大范围配备。若我不知道历史,有人拿这种火铳到我面前推销,我肯定看都不看。”

刘今钰面色不豫,“我有办法提升性能。进口燧石,改进击发装备,改进火药和子弹,再配上刺刀,我有信心制造出一把褐贝斯,但这需要时间。可是……”

看着刘今钰欲言又止的模样,杨文煊知道她在想什么。

在这个时代,不管是制造火绳枪还是燧发枪,都需要工匠慢慢卷枪管。说白了就是只能手工作坊式地制作火铳,没办法大规模量产。

资源一旦投向一个方向,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回头。

燧发铳不具备实战能力,但却是可企及的未来。火绳枪比较稳定,然而也有缺陷,且没有技术代差。

刘今钰的神情愈发严肃,“燧发铳也就罢了,炼铁炼钢也没我起初想的那么简单。

“按土法炼铁勉强可以,焦炭冶铁试验成功。泥鳅罐那座高约7米,有效容积约6立方米的方形窑,日产生铁已突破2吨。

“但用反射炉炼钢,开始几炉全部失败,后面偶尔炼出低碳钢,但绝大部分是锻铁,最后仍需不断锻打才能得到合格的钢材。

“我让宋治洪试验了很多种现有的炼钢法,什么灌钢、炒钢、生铁浇淋等等,做出来都大差不差,品质与现下的苏钢拉不开差距,产量则完全不理想。”

杨文煊起初还点头认同,听到后面却变了神色,呵呵两声,“你这家伙,是发愁还是变相炫耀呢!我不懂冶炼,但我听过苏钢的大名,这才多久,便能与苏钢相比了,你还不满足?”

刘今钰不搭理他,仍旧一脸愁容。

杨文煊无奈摇头,“你也太心急了,慢慢来嘛!虽说火铳和炼钢进展不理想,但你要建的焦化窑、硝田、轮窑、水泥窑等等不是已经建好,便是正在建。

“肥皂也越卖越好,唐廷潜说有湘潭、零陵、黔阳三县商人问他肥皂批发的事。他探了探口风,这些人一年能吃下三四千两份额的肥皂。

“或许还不止,湘潭向北通武昌乃至江南,零陵向南可到广西乃至广东,黔阳向西通贵州乃至云南、四川,发展前景比我们死守宝庆府强得多。

“何况我们已在邵南站稳脚跟。温和尚贤开化三里本就没有官宦大族,你这些日子‘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