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8寻王其九(2 / 2)

加入书签

梅盈道:“我就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人,我如何不知全貌?有些人就是自甘堕落,朽木不可雕。”

沈时道:“人与人是不同的。昼寝者非奸非道,何必患之?”

梅盈道:“一派胡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这人只会诡辩,我不想与你争执。”

沈时连连笑道:“祭酒大人莫生气呀,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哈哈哈!”

梅盈呼哧扇着折扇瞪过去:“君子无戏言!”

薛韫知觉得这是个颇为典型的例子,抓住边上两个闷头吃饭的小孩,道:“你们看见了吗,这二人的争吵,就是很经典的‘偏倚’之例。”

萧临:“偏以是什么?”

白观书:“让你不看书!让你不学习!你连这都不知道,大文盲!”

萧临:“......”

薛韫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有没有听过前朝乾启年间,有一道天雷劈下笼山?肯定听过吧。你们课本上是怎么介绍这一段的?”

“......”两个孩子一脸茫然地看着她。

半晌,白观书很给面子的道:“《理说》中评价此事乃天道预警,是对人间帝王不能体恤百姓的惩罚。”

薛韫知问:“萧泽在《命说》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讲的是住在笼山脚下的一个村寨,村民种田为生,那年相州百里大旱,周围的村寨受灾严重,只有那一地的居民不但没饿肚子,还靠天雷发了财。因为他们把雷水劈过的木材搬运下山,制成乐器和礼器,卖给相州和永州的世家大族。路过的人称他们‘音律杂乱’,可愿听的人觉得这是天降启示、与神沟通。”

后来的温氏起兵时,曾经大肆宣扬这段寓言,为他们的谋反行径造势。可一旦登上帝位,为了巩固统治,便又把苏群玉《理说》中的那一段经典释义抬了出来。

当然他们对这则寓言的解读也是断章取义,《命说》是萧泽临死前在狱中所作,每讲完一个故事,大段辩论正反相驳,把寓言中的暗语一一解释再一一推翻。雷霆焚木,众生闻道。道生千面,无非各则所需。天地广阔,人却一念为囚。

这是萧泽的所有寓言中,薛韫知最深有体悟的一个。道生千万,凡人至多见十、见百。便是那些人真的“顺应天道”又如何,天道也不过是道之万分之一,何况许多人根本不曾齐天,仅是为权欲势力所诱惑。仗势比天,碾压百草。不闻朽木尚可为用。不见为用者转眼亦可生患成灾。

谁见乾坤。谁又怜草木。

这种众里见一的傲慢,便是“偏倚”。偏偏这世上多少人靠此生存,靠此升官发财,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薛韫知沉默着想,至少最表面的道理还可以告诉他们。

她严肃地看向了萧临:“你今日为什么要说那句话?”

萧临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不是!我并不是那个意思……我当时只想着回一句话堵住她的嘴,莫名其妙就说成了那一句。”

“是因为你听很多人那般讲过,是不是?”

“…嗯。”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爱读书。但你要知道读书的目的,非是让你长大以后像梅祭酒那般以学过的知识为业,而是为了教育你成为一个知世明理、洞察是非,不必人芸亦芸的人。”

萧临和白观书齐刷刷地点头。

薛韫知深深吐出一口气。不错,当年她还逃过学,现在都能教育小孩了!

这时候有人来报:“大人,苏公子到了。”

府门洞开,檐下一人长身玉立,手擎一盏金灯照夜。

苏润莲走进来唤道:“萧临,这都什么时辰了。我不来喊你,你就不知道回去?”

萧临已被轮番教训了一晚上,下意识地拎起外衫就要跑。安流不悦道:“好大的排场啊,擎玉在我们这儿怎么不成?”

苏润莲温和道:“我们家的规矩,亥时就寝。”

戴安呛道:“你以为谁都跟你们家似的?”

薛韫知自然知晓苏家的规矩多,当年的白承玉可是整天哭丧此事。但她观察萧临神色,确实瞧着不太情愿,便发话道:“苏公子何必急于这一时,既然来了,稍坐片刻无妨。”

安流立刻抗议:“大人,您怎么......”

她犹豫着,试图找个理由:“我们没有多余的座位了......”但她余光一闪,就看见了刚才梅盈给两个小孩上课时简陋的石桌,旁边还有三个小石墩,虽说简陋了点,但坐个人绝没有问题。

薛韫知用眼神示意萧临和白观书,这两个孩子倒是很会看人眼色,一个把杯盘狼藉的餐桌收拾出一个干净的角落,另一个去搬石墩。

苏润莲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

温暖的光晕笼罩着圆桌周围,众人三言两语着交谈,无人在意他这边。他缓缓走上前,裹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