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1章 王牌产品面世,改革开放来了(1 / 2)

加入书签

时间的车轮碾过11月,滚入12月。

21世纪网络上有一句红话,叫做‘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

类似这句话有个情况,很多人不能同时身处于历史中和拥有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放在这个12月上,几乎只有部分高层领导和真正有远见卓识的高级知识分子才知道,这个月发生的事情对新中国来说多么重要。

15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次日,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同时双方约定,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18日,全会召开,此次全会为中国带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4日的《人民日报》发布了本届全体会议公告,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

钱进自掏腰包买了一摞报纸分给科室的员工和劳动突击队队员。

结果几乎没人从这份报纸上看出什么重要信息。

其实24日的报纸已经点明了一切。

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然后!

会议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不同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在社会上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没有人敲锣打鼓,没有地方鞭炮齐鸣。

泰山路上几乎没人去仔细研读这份报纸,只有钱进给全体队员放了假,他告诉队员们好好看今天的日报,从中寻找亮点。

人民服装厂是例外,她们没有放假。

并且今天很重要,经过大半个月的琢磨,双排扣风衣已经被张红梅等老师傅研究透彻了。

恰好在24号这天,张红梅决定指导一大队的女工们开始学习缝纫双排扣风衣。

对于劳动突击队的女队员们,这是今天的头等大事。

培训工作一早开始,张红梅特意把钱进叫过去见证这个属于服装厂的历史一刻。

风衣主料用的是深蓝色涤棉斜纹布,这种布匹厚实、细密,能遮风挡雨,用来缝纫风衣相当不错。

老师傅在墙壁上挂了一块样布,她的手指划过布边,掷地有声的进行讲解:

“铺布裁剪,讲究顺纱向。布匹铺在裁床上,纹理方向必须一致,不能歪斜。”

“各位同志,我的各位小同志,你们铺布的时候得瞪大眼睛避开布疵,裁片边缘还得打上刀口标记,不然几十片布,流水线上的同事们怎么知道哪片拼哪片?”

“裁坏了、拼坏了,一块料子就废了!”

风衣生产得采用流水线模式,但整体流程都得学习,这样工作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布局。

服装厂还没有那么多的裁床,也不需要一人一张裁床。

于是十几张裁床前,每一张都围了三四个女工。

她们根据张红梅的指导、学着金春花的样子,小心翼翼铺放布匹,那紧张感几乎扑面而来。

“缝制才是大头。”张红梅坐回椅子,语气带着一种工艺传承者的庄重,“这个咱们都清楚,记住了,工序一环扣一环,乱不得。”

“先得‘粘衬定型’,咱们现在已经有高温熨斗了,这是宝贝。”老师傅做了个熨烫的手势。

“领口、门襟、袋口这些关键位置,敷上裁好的有纺衬,高温熨斗压上去,滋啦一声,温度、压力、时间,都得拿捏死。”

研究风衣二十多天,张红梅等人自然不是只看不干。

现在辅料已经加工出许多半成品,就像领口、袋口这些部件就已经裁剪好了,只等着使用。

风衣主体先行裁剪,然后便是配件的加装。

女工们手忙脚乱的开始排队使用高温熨斗。

出于对布料的珍惜,她们务求一次成功。

张红梅这次不光看,还在旁边指导,就这样一件件风衣轮廓便成型了。

她很满意,竖起手指继续指导:“肩章得上0.1公分宽的明线,针脚要匀得像尺子量过??这个很重要,咱们不能砸了汉唐服饰的招牌。”

“袖袢通常是三层料子叠合,这样你们记住了,必须要缝三道加固线,针距密度得有保证,不能少于每三公分十二针;最难的是斜插袋……”

她亲自拿起一件风衣半成品展示:

“好好看、仔细看,袋口角度、袋布大小、缝合位置,差一点就歪斜不服帖,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坎儿,得反复校准,老师傅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钱进抱着双臂在门口看。

今天有雪,窗外风声很大,卷着雪粒扑打在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炉火熊熊燃烧。

厂房里温度颇高,加上女工们有些紧张,不少人额头带汗。

“主体缝合是骨架。”张红梅大声指导,“前后衣片拼合上袖子,关键是袖笼这里……”

她指着图纸上肩部与袖子的连接处,又拿起袖子在风衣主体上比划:

“大袖片和小袖片接合的地方,对位刀口必须严丝合缝。”

“都注意了,这里很容易出毛病,缝歪了、吃势没留好,胳膊抬不起来,或者腋下鼓个包,那要么影响穿着要么影响美观。”

到了这里金春花也提醒了一句:“都好好学,这里是关键。”

“为了调试这个袖笼弧线,张总师这些日子很辛苦,她是拆了改、改了拆,一天折腾个十五六回是常事!”

后面是上门襟拉链和钉双排扣。

这个工作算是最简单的了,只要位置精准就行。

其中窍门在于双排扣因为受力大,背后的固定还得特别加强。

一大队的女工们飞针走线,拉链和扣子开始出现在衣服上。

张红梅有了喘息机会,赶紧端起桌上那个印着红星的搪瓷缸喝水。

钱进打下手,给她加上了一包润喉茶。

张红梅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继续进行演示:

“最后是‘里布装配’。里布的侧缝要留足两公分的缝份,袖山要留出两公分的吃势,这样套上去才平顺,不揪着。”

“把里布和面布反着套在一起缝合,再整个翻过来……这一步,手要稳,心要细,里子面子都得服服帖帖,不能拧着劲儿。”

钱进看的点头。

女工们学习态度很好,一个个戴着顶针,在缝纫机前全神贯注操作。

机针哒哒作响,线迹如蚁行般细密。

张红梅像监考老师一样围绕着女工们转悠,谁哪里有问题她一眼能看出来,必须立马拆线重新缝制。

她已经吃透了这件风衣。

风衣在她心中已不再是一件简单的衣物,而是一个由无数精密齿轮咬合运转的复杂机器。

她有条不紊的教导女工们按顺序缝制,一件件风衣越来越像样子了。

但这样还不行。

风衣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造型,这样整烫定型是门面。

驳领要烫出锋利的折线,肩部要圆润饱满,全靠蒸汽熨斗的功夫。

温度得根据面料随时调,羊毛高了会烫焦,化纤低了又定不住型。

还得小心‘极光’??熨斗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布料反光发亮,那就成了次品。

钱进跟着学习,好歹把流程走完了。

女工们欢欣鼓舞,她们擦掉额头汗水,纷纷拿起自己面前的蓝色风衣兴奋的看。

王丽娟对钱进招手:“钱总队,快来穿上试试,你看看我这风衣做的怎么样?”

这是男士风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